故宫讲坛第三十三讲“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上)”
故宫讲坛第三十三讲“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上)”
时间:2014-03-27
  2014年3月9日,故宫讲坛第三十三讲在故宫学院教学楼408阶梯教室举行,故宫博物院张志和研究馆员应邀做了题为“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上)”专题讲座。
  主讲人张志和研究馆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于启功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长期致力于研究书法艺术,出版多部书法及文史研究专著;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多年不懈地进行书法艺术实践探索,出版书法作品集十余种,多部书法作品被国家级收藏机构收藏。
  在本场讲座中,主讲人从文字产生和字体演变、文字书写和艺术自觉说起,他认为,只有了解这两方面的线索,才能明白隋唐时期的书法是如何连贯发展而来的。他从甲骨文、金文大篆,讲到小篆、隶书、楷书,关注每种书体演变背后的历史动力,强调书写的载体和工具对于中国传统书写方式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分析每种书体的产生源头与发展历程,呈现这些书体在不同时代的代表作,深入剖析其美学价值及在书法史中的意义;阐述主讲人自身对于书法史上一些问题的思考,不乏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点。
  谈到隋朝书法,主讲人认为,隋朝是一个时间跨度很短的朝代,但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也实现了南北文化的融合。隋朝以前书法是在字体与书体的创新与完善过程中下工夫;而到了隋朝,书法的五种字体得以确认。此后的书法史只有书法风格的创新,不再有字体的创新,这正是隋朝书法的意义所在。主讲人特别总结了隋代楷书佳作的特点,并为我们呈现了楷书、隶书、写经及行草书的范例。
  整场讲座条理清晰,主讲人精心准备了丰富的书法作品图片,还不时穿插着本人对于书法创作的心得与体会,以亲身经历为大家指点迷津。听众踊跃提问,议题涉及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学习书法路径与流派、书法工具及家具型制的演变对于书法面貌的影响、碑学和帖学等。讲座之后,又有多位观众与主讲人交流并求索赠语。
关键词: 故宫学院 博士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