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戏”地过大年——“第九届故宫知识课堂”深受公众喜爱
欢天“戏”地过大年——“第九届故宫知识课堂”深受公众喜爱
时间:2014-02-17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寒假期间的文化生活,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故宫文化内涵,在马年来临之际,故宫博物院以“欢天‘戏’地过大年”为主题, 举办了“第九届故宫知识课堂”活动,让学生和家长深刻了解清代皇帝在新年期间的娱乐和祈福活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该活动以家庭为单位,1月24日至26日期间举办三场,共900余人参加。
  看短片
  《龙孩儿守故宫》知识短片以卡通人物形象呈现,内容新颖,情节生动,不仅让大家了解到“龙生九子”的文化知识,而且让大家在体味宫廷历史的同时“穿越”历史。
  听讲座
  讲解员以“看大戏”、“赏冰嬉”、“品茶宴”、“写春联”、“挂门神”、“吃饺子”等一系列清宫过年活动为主线,结合丰富多彩的文物图片,讲述了《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开筵称庆 贺节诙谐》等生动有趣的戏曲故事,通过微缩模型详细介绍了畅音阁戏台的精巧结构,并细述了皇帝过年吃的“吉祥饽饽”与现在过年吃的饺子有何不同。
  唱京戏
  播放京剧《拾玉镯》、《昭君出塞》、《春草闯堂》中的精选片段,让学生参与无实物表演,模仿戏曲片段中抬轿子、喂鸡食、穿针引线等动作环节。其中,一位戏曲爱好者小朋友自告奋勇的清唱了《西厢记》中红娘的唱段,使得现场掌声雷动。
  猜灯谜
  “龙马精神等你猜”借鉴了“猜灯谜”这一大家喜闻乐见的年俗形式,所猜的内容不超出讲座范围,以巩固刚刚所学的知识。伴着击鼓传花的节奏,学生们抽到一个谜面,分析其含义,迅速猜出谜底。
  书福字
  “马上迎福”使活动进入了高潮,学生们争先恐后在马年来临之前,书写新春第一个“福”字,稚嫩的童声送出了声声祝福,温暖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使学生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新年贺岁的习俗礼仪。
  写感受
  参加过多期故宫知识课堂的学生及家长给予了活动的肯定,纷纷在留言簿中写道:“活动组织的非常好,很有意义,对孩子了解故宫的相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还能组织这类的活动,促进孩子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 冰嬉 茶宴 畅音阁 京剧

冰嬉

每年冬至以后,清廷均在太液池举行盛大的冰上体育活动,届时,清帝亲临现场观赏。冰嬉项目有冰上射箭、冰球赛、速滑、单人花样滑、双人花样滑及冰上杂耍等。儿童们在冰上表演童子拜观音、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等精彩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茶宴

指每岁正月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以饮茶为主的宴席。始于清乾隆年间,乾、嘉、道三朝共举行了六十余次。茶宴所饮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茶茗,而是以梅花瓣、佛手片、松籽仁烹制成的“三清茶”。但饮茶不过是茶宴的表面形式,实际内容是君臣赋诗联句,既联络君臣感情,又养生颐情。

畅音阁

京剧

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汉调的西皮调与二黄调第二次合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剧目以老生为主,唱、做并重。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