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平安故宫” 保护文化遗产 提升服务质量——故宫博物院于2014年起正式实行周一全天闭馆
建设“平安故宫” 保护文化遗产 提升服务质量——故宫博物院于2014年起正式实行周一全天闭馆
建设“平安故宫” 保护文化遗产 提升服务质量——故宫博物院于2014年起正式实行周一全天闭馆
时间:2014-01-06
  为加强对故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时开展对故宫古建筑和文物藏品的检查保养,定期对展览设备及服务设施进行维护,保证故宫博物院在客流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正常运转,确保观众安全参观,故宫博物院在2013年度实行了周一闭馆半天。在此经验基础上,针对闭馆带来的益处,全院各项工作尤其是“平安故宫”工程迫切需要进行统筹考虑、全盘规划,经过反复讨论、多方论证,决定于2014年起正式实行全年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和暑期除外),以更好地保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促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1月6日是正式实行全天闭馆的第一天,“故宫人”并没有休息,大量在开馆期间不能开展的工作就在这一天紧锣密鼓地展开。
  “平安故宫”工程安全培训,增强文物保护与管理能力
  在故宫博物院报告厅,“平安故宫”工程安全培训第一讲正式开讲,故宫博物院邀请到在文物保护、博物馆安全监管等方面经验丰富的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长叶春担任主讲。叶春司长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向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保护、开放管理、安全保卫一线工作的300余名员工讲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和全国文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与典型案例。生动而详实的安全讲座,为故宫博物院员工,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了最难得的培训机会,进一步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与管理能力。
  原状宫殿及文物除尘保养, 保持古建文物的健康状态
  故宫博物院长期以来连续开放,很多展厅因照顾观众参观而不能及时、彻底地维护修整,积累了很多问题,原状陈列的宫殿尤其如此。比如太和殿,地面金砖、地毯,殿内陈设的宝座、案几、珐琅等均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的保养和清洁。
  太和殿的地面“金砖”加工工艺非常复杂,铺墁工艺十分严格,保养工作也尤为重要。擦拭地面不能直接用水,需使用浸过煤油的墩布,且墩布每两周上一次煤油,要等油全部都“吃”进墩布里才能使用,否则就会留有痕迹。以往工作人员只能利用开馆前的短暂时间对金砖进行清洁和保养,难以达到预期的保养效果,利用周一闭馆时间可以彻底地保养。
  太和殿的金漆雕龙宝座采用透雕工艺,雕刻精致,九条龙造型复杂,龙身转折部位以及龙鳞、龙须等部位不易操作,需要对其进行初步的物理性除尘,使用软毛刷和吸尘器将表面尘土去除,在部分角落使用棉签去除尘土,让“龙椅”恢复其金光灿灿的原貌。
  太和殿内还陈设有珐琅仙鹤和甪端各一对,文物表面没有明显锈蚀但附着一层浮尘,需要对文物表面进行除尘、封护保护处理。专业人员在进行处理前后要拍照,保留影像资料。主要操作如下:先用软毛刷将表面灰尘清理干净,再用干净的软布或脱脂棉蘸无水乙醇将残存的污渍去除干净,待风干后,用干净的软布或脱脂棉蘸去离子水将可能残存的无水乙醇去除。最后,待文物表面自然风干后,用干净的软布蘸取专业材料,再次擦拭并进行封护。
  拆除彩钢房,消除安全隐患
  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木结构古建筑的最大威胁来自火灾,因此消防安全是故宫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故宫的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为补充工作用房的不足,院内曾先后建起多处彩钢房,有的搭建在古建筑附近或紧贴古建筑,安全通道狭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彩钢板中含有聚苯材质,属于易燃可燃材料,一旦发生火灾,蔓延迅速,极易造成特大火灾事故。为此,故宫博物院正在按计划、分步骤拆除故宫内全部彩钢房,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以保护故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闭馆日当天,故宫博物院拆除钟表馆检票室的彩钢房,将来更换为与院内建筑风格相一致的安检房屋,同时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消除安全隐患。
  消防安全演练,提高业务技能
  利用周一闭馆带来的时间和空间,故宫消防中队在以往熙熙攘攘的箭亭广场开展了消防实际操作演练。消防安全演练是训练中队官兵各项技能、增强实操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演练提高业务技能,为更好地处理突发情况、保障消防安全打好坚实的基础。在闭馆时间进行演练,可以保证演练的时间和质量,避免影响观众正常参观,从而更好地提高消防安全技能,保护故宫平安。
  故宫消防中队隶属于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东城支队,现驻于故宫博物院院内,成立于1975年。中队现有官兵58人、消防车辆8部、消防器材4600件,负责辖区内十余家机关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承担着首都政治中心区的灭火救援、执勤保卫、消防宣传等任务。
  展柜灯光改造,增强展示效果
  故宫博物院长期以来连续开放,因照顾观众参观,部分展厅或展柜不能及时排险整修,面临服务设施更新缓慢,设备耗损严重等问题,亟须解决。而部分大型设备如室内灯光、展柜灯光、柜内展板、大型说明牌、恒湿机、巨幅海报等维护更换的工作因开放时间人流较大,不能从容高效地进行更换和维护。利用闭馆一天的时间,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此类工作。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清乾隆年制,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公斤。由清乾隆皇帝钦定,一直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今天,利用这个难得的闭馆时间,“大禹治水”玉雕展柜进行了照明灯具更换和维护工作。该展柜制作于2004年10月,位于珍宝馆展区乐寿堂后殿,地处位置重要,观众流量集中,维修空间狭小,不便于进行日常维护。展柜灯光位于展柜主体上方,施工时将由专业人员依靠在展柜旁临时支搭的梯子在展柜上方灯箱处进行操作。全程不需打开展柜,以避免碰伤文物的风险。
  闭馆之后,院内各项工作仍然照常进行,特别是很多在开放时间不宜推进的工作比如古建筑和文物的检查保养,展览设备的维护,基础设施的检查、保养和施工,开放区域树木草皮和陈设花木的养护,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等都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也能够为我院“平安故宫”工程的推进争取更多的时间,对院内亟待解决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排查和消除,既保证古建筑和文物的安全,也为观众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
  2013年是故宫博物院发展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完成了“平安故宫”工程的申报、审批,部分项目也已经开始正式实施。我院希望通过“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踩踏等方面的重大安全隐患,解除其中最紧迫、最危险的隐患点,保护故宫安全。争取在明年,即201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时,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踩踏等方面的安全压力。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

金砖

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产自苏州、松江等地,选料精良,制作工艺复杂,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砖成后由水路运至北京。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太和殿

金漆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为《髹饰录》所谓的“罩金漆”,其工艺为在木胎漆地上贴饰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

透雕

雕刻技法之一。一种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单面雕、双面雕之分。另一种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常用于民间床、窗、梁、护板的雕刻中。

雕工

雕镂之工。

甪端

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好生恶杀,据说能日行一万八千里。我国古代常以这种瑞兽的造型制成甪端香熏,与香筒等组合,陈设于宫殿宝座之前。

箭亭

山子

山子是一种以山石为主体的立体景观,主要流行于明、清,以竹、木、牙、石、玉等材质制成,宋代的作品目前发现的很少。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宁寿宫

乐寿堂

乾隆皇帝

珍宝馆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