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工程启动暨故宫宝蕴楼修缮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工程启动暨故宫宝蕴楼修缮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工程启动暨故宫宝蕴楼修缮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时间:2013-12-24
  2013年12月24日上午,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工程启动暨故宫宝蕴楼修缮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出席并讲话。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工程位于故宫西河沿区域,北邻城隍庙,南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西邻城墙,东邻寿康宫寿安宫区域,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675平方米。经考古发掘,发现西河沿遗址规模结构简单,总体规格较低,且遗址均遭受严重破坏,尤其建筑基址大体在清道光期间被毁坏并彻底废弃,代之以垃圾坑。该区域自上世纪50年代拆除后一直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料厂、木工厂和库房,场地堆放木料加工边角料,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该工程项目是故宫博物院为贯彻落实《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经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等部门批准建设的一座集文物研究、实验、办公与科技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设施。依据历史资料、专家咨询意见和故宫现存神武门内东西两侧长连房进行建筑设计,无论在建筑外观、使用材料、建筑高度、檐口高度及建筑进深等与故宫现存神武门内东西两侧长连房基本一致,总建筑面积13025平方米,预计2016年3月建成。项目完成后,将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空间和条件、整合文物保护工作流程,推动各项文物保护、修复与学术研究工作进展,也可以让占据故宫博物院内多处古建筑的文保科技部搬出红墙,从而更好地保护故宫古建筑群、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可以恢复西河沿地区历史文脉与建筑肌理,保持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宝蕴楼位于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西,是民国时期在原清朝咸安宫旧址之上建造的,现存三座西洋式二层楼阁及一座咸安宫遗留的大门(即咸安门)。它建成于1915年,总建筑面积约1650平方米,长期作为文物库房使用。现在建筑的屋顶瓦面、大木结构、内外装修装饰、油饰彩画及院落地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亟待进行科学而谨慎的保护修缮。
  宝蕴楼的建造历史及建筑风格在整个故宫古建筑群中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因此,故宫博物院在坚持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和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修缮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艺,尽可能保留原有构件,以确保各单体建筑及文物遗存在修缮前、后保持风格的一致性。同时,以文物建筑现状修整为主,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排除宝蕴楼现存文物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文物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整个工程预计于2015年5月底竣工,修缮完成后的宝蕴楼将保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历史风貌。宝蕴楼修缮完成后,将在此举办“故宫博物院院史陈列”展览,一部分区域将作为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使用。
  故宫博物院还将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推进“平安故宫”工程为契机,消除院内现存的各类安全隐患,保护故宫古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逐步提高文物藏品保存和修复的条件,提升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能力,保护古建筑平安、文物藏品平安、观众平安,实现故宫平安。

背景材料
宝蕴楼简介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暂居紫禁城的后宫区,前朝的所有宫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呈报总统袁世凯,决定将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而北京当时又缺少妥善保管的地方,就临时决定在紫禁城原来的咸安宫旧址上建造一处库房,用以存放多达3150箱的23万多件文物。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决定,从庚子赔款中,拨出20万元在咸安宫旧址上建楼来存放文物。此工程于1914年6月2日正式动工,一年后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因为要存放的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宝和珍贵的秘笈,其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库房命名为“宝蕴楼”,并制石质匾额安于北楼正面上。
  宝蕴楼是按照西洋建筑的式样设计建造的,共有北、东、西三座砖木结构的单体楼房,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局,围绕咸安宫旧址的北、东、西三面,与咸安门形成围合。北楼三层,每层建筑面积376.8平方米;东、西附楼均三层,每层建筑面积118.2平方米。三座楼均为地上两层,下部有半截地下室。北楼是主楼,不仅建筑面积大,而且外观也十分别致,左右对称的东西两楼是辅助设施,连接主楼与副楼之间的两层外廊,是以白色的栏杆和廊柱构成的空透走廊,使整组建筑显得清爽而明快。三座楼均采用城砖砌筑墙身。外墙面抹饰水泥,并划出规整的矩形格,再刷红浆,似乎外墙是用坚固的石料砌成。墙上开了窄长的窗子,所有窗户的线脚均饰白色,与红色墙身恰成对照。出于安全考虑,门窗均为双层,外层均为铁门铁窗。楼房的屋顶是高耸的四坡式,上覆鱼鳞状的牛舌瓦。

宝蕴楼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城隍

中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池”,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城隍,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之神,道教尊祀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城隍祭祀之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清代学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引《礼记》及注云:“记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有蜡。注曰:伊耆,尧也。盖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此正祭城隍之始。”相传最早的城隍庙为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于安徽芜湖所建。《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天保六年(555年)北齐的慕容俨镇守郢城(今河南信阳县南)时,见城中有城隍神祠一所,率士卒祈祷,以解城中之围,果有灵验,此祀城隍神之明确记载。唐、宋以后城隍庙祭遍天下。明清城隍祭祀达到极盛,至民国城隍祭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寿康宫

太后宫之一。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之寝宫,太妃、太嫔们亦随居于此。

寿安宫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神武门

西华门

武英殿

咸安宫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并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同年12月,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1898年,因出卖维新派谋杀慈禧太后的计划而获得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信任。1901年9月,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912年,袁世凯利用辛亥革命所造成的大好形势,胁迫清帝退位,并以此为资本,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6月,又通过非法手段成为中华民国总统。此后,袁世凯个人野心恶性膨胀,公然于1915年8月预谋在北京称帝,年号洪宪。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15年12月25日云南军队率先起兵讨袁,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位。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声中死去。

避暑山庄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