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三十一讲“清代皇帝的苏州情结”
故宫讲坛第三十一讲“清代皇帝的苏州情结”
时间:2014-02-17
  2014年1月19日,故宫讲坛第三十一讲在故宫学院教学楼408阶梯教室举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苑洪琪应邀做了题为“清代皇帝的苏州情结”的专题讲座。
  苏州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富庶,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还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社会景观。苏州自古以来与宫廷关系密切,清代更是如此。在清廷中,大到皇帝南巡、宫殿营建,小到日常器具、娱乐和饮食等,处处可见苏州文化的影子。此场讲座即围绕“清代皇帝”与“苏州”,主讲人娓娓道来二者之间的联系。
  主讲人从苏州的历史地位、生态环境与人文修养切入,首要阐明“明清皇帝为什么重视苏州”。苏州作为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在清代时经济达到历史顶峰,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中心,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非常繁荣。苏州文教繁盛,是著名的文化中心和科举人才中心,文士活动活跃,教育发达,酝酿造就了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明清统治者从仰慕江南文化,到引进江南文化,从宫殿园林到宫廷工艺珍藏、宫廷衣食住行都蕴含丰富的江南元素。尤其是苏州文化的优势,对明清皇帝产生巨大的影响,引领了昔日时尚的潮流。
  故宫博物院院藏180余万件(套)藏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苏作”、“苏造”、“苏式”等,与苏州渊源紧密。主讲人详细地讲述了“苏作”玉器、苏绣(织)、苏式食品、苏式茶具、建筑金砖、彩画、苏式门神、彩灯与室内装修等。将文物本身与历史故事相结合,配以精美的图片,细致地剖析制作工艺和流程,探源引领宫廷时尚的苏州工艺背后的经济、文化、风俗等因素。
  整场讲座条理清晰,内容生动有趣。当听众看到“苏作玉雕桐荫仕女图”、苏绣铺垫、苏织缂毛挂毯、倦勤斋竹丝镶嵌内檐装修等文物图片时,听到玉器的雕琢方式、苏绣(织)的织造过程、金砖的制作工艺等时,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啧叹之声,感叹于故宫博物院收藏苏造艺术品之博之深、之精之巧。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南巡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打算南巡,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反对。皇帝大怒,命将兵部郎中黄巩等六人关入狱中,107名朝臣罚跪午门外五日,并施杖刑,致使八位大臣被杖死。这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寰濠造反。皇帝以亲征之名再次下令南巡。经临清、淮安、扬州,到达南京,南下至次年九月,朱厚照于清浦(今江苏清江市)积水池钓鱼,船翻落水受惊,才匆忙返京。十二月到北京,十六年(1521年)三月死于豹房。

苏式

明清时期我国家具的四个主要产地之一。四地为苏式、广式、京式、晋式(又称苏作、广作、京作、晋作)。

苏绣

江南一带细丝淡彩绣品的统称,其杰出代表为上海露香园韩媛绣。

金砖

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产自苏州、松江等地,选料精良,制作工艺复杂,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砖成后由水路运至北京。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仕女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缂毛

缂毛是我国起源最早的通经回纬织物,在汉代已有织造。早期的缂毛织物是用动物毛捻成毛线,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缂织而成。清代,缂毛织物是用毛和丝捻成的牢度较好的极细的毛纱缂织而成,由于毛纱直径略粗于丝线,因此所缂织的图案有较强的浮雕感及质感。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织造

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

倦勤斋

倦勤斋匾额,乾隆御笔。取“耄期倦于勤”之意,意谓年老厌倦万机,以示此斋为太上皇在花园中的憇息之所。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