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二十六讲“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故宫讲坛第二十六讲“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时间:2013-12-04
  2013年11月10日,故宫讲坛第二十六讲在位于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总部校区的故宫学院如期举行,这是故宫讲坛从东城区图书馆移至故宫学院后的第一讲。作为面向公众进行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故宫讲坛”将发挥博物馆文明对话的职能,邀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走上讲坛,以亲近、通俗的话语向社会公众传递明清历史、古代建筑、文物研究与鉴赏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让公众深入了解故宫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期讲座恰逢台北故宫同仁来访,在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的陪同下,台北故宫冯明珠院长来到讲坛现场。单霁翔院长首先向远道而来的听众对故宫讲坛一如既往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故宫讲坛已经形成一个品牌,是社会大众与故宫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希望听众在了解故宫的同时,感受故宫文化的博大精深,“故宫讲坛”也将带来更多精彩的讲座。随后,冯明珠院长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她认为,典藏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推广是博物馆的灵魂。看到故宫博物院把学术教育推广到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博物馆应尽的社会职能,同时预祝故宫讲坛顺利举办。
  此次讲坛由故宫博物院陈丽华副院长向听众讲述“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她首先介绍了明清两代皇宫的沿革,紫禁城蕴含的政治文化意义,以及“皇权至上”的伦理思想。从规划设计,在附会封建宗法礼制的基础上,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其次,主讲人简要梳理了居住在紫禁城皇宫里的清朝12位皇帝的生平,详细地讲述了皇帝一天的生活。皇帝每天的生活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符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要求。最后,主讲人通过引用历史文献,参照清宫留存的宫殿建筑以及部分生活用品的影像,生动而具体地还原了清代皇帝当年的生活情景,可谓有史有物,如同带领大家翻开一本图文并茂的清代宫廷生活画卷。
  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仍饶有兴致地踊跃提问,陈丽华副院长逐一进行了耐心解答。大家普遍反映讲座内容知识性强,语言生动幽默,如同上了一堂深入了解清代皇家生活文化的重要一课。
关键词: 故宫学院 沿革 五门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五门

   《三礼义宗》云:“天子宫门有五,法五行,曰皋门,曰库门,曰雉门,曰应门,曰路门。”明代北京的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清代的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分别与周制天子“五门”相对应。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