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鬲谱系研究》首发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中国陶鬲谱系研究》首发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中国陶鬲谱系研究》首发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时间:2015-01-06
  2014年8月5日,《中国陶鬲谱系研究》首发式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由故宫博物院编、杨晶主编的《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是当代中国陶鬲研究学术成果的一次大集结。该书共计100余万字,由故宫出版社于2014年7月出版,将为以陶鬲为代表的中华古文化研究搭建起一种新颖的、稳固的平台。
  陶鬲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炊器,在中国古文化中存续的时间长久,分布的地域辽阔,变化的特征鲜明,被誉为中国古文化代表性的化石。这部文集从考古学文化的视角,揭示了陶鬲上下三千年、纵横数千里的演变轨迹,对于追溯中华古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并有附录。上篇的八篇文章,是中国考古学界泰斗——张忠培先生及其主导的著作;下篇的十五篇文章为张忠培学生们的著作;附录中收录历年来发表的陶鬲研究文献目录和陶鬲资料目录。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先后致辞,共同对《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的出版发行及张忠培先生的研究团队表示祝贺。
  单霁翔院长强调,关于中国陶鬲的谱系研究并不是单纯的古器物学研究,而是将其作为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还是陶鬲的谱系研究,都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和认知过程,该书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郑欣淼院长回顾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科研工作成果,他认为《中国陶鬲谱系研究》的出版,对于故宫博物院开展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今后故宫研究院的科研模式、研究方法等以及故宫学院的培养模式等具有重要影响。李季所长阐释了《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作为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著作甲种第一号出版物的学术意义,他指出该书的出版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示范案例和典型样本,从最细微的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出发,最终去思考中国文明起源到形成的恢弘课题,是用实践具体回答了学与术、知与行、微与著、实与虚的治学哲理。除了提出新的论断,还伴随着对过去看法的修正,并提出了种种有待今后解答的困惑和问题。
  该书主编、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杨晶研究馆员介绍了该书的编撰缘由,结构、特色,以及作者相关情况。故宫出版社总编辑赵国英介绍了该书的编辑出版情况。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忠培先生也对《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给予很高评价,并希望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结合故宫博物院的自身特色积极开展相关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
  首发式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就故宫博物院参与的“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考古调查项目”荣获“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向故宫博物院颁发了荣誉证书。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忠培共同启动了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VI标识,希望借此契机,推动故宫博物院的考古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首发式由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故宫出版社社长王亚民主持,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该书作者代表等40余人出席了首发式。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