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四十三讲“成扇简史与书画折扇的收藏”
故宫讲坛第四十三讲“成扇简史与书画折扇的收藏”
时间:2014-09-03
  2014年8月10日上午,故宫讲坛第四十三讲在故宫学院如期举办,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书画研究专家杨丹霞为大家带来主题为“成扇简史与书画折扇的收藏”的讲座。
  自古以来,扇是帝王、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文人骚客寄寓情怀的载体、馈赠交游的媒介,也是普通大众人手一握的纳凉用具。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折扇虽已很少作为主要的纳凉工具,但它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及其中的情趣和韵味,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欣赏。
  日本在平安时代初期便有了折扇,初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后改为纸扇面。由于折扇系日本发明,故古称倭扇,后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带到中国。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折扇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扇骨材质、扇面画工。中国从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多数用纸裱糊;明代宫中工匠仿造的折扇已近于近代人所用,又称撒扇,最初使用竹骨茧纸薄面,后来多造重金折扇,一面由翰林学士书写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清代折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扇骨的材质还是扇面的书画都达到了历史巅峰;民国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从书画题材方面来看,一般的扇面以诗赋、散文、花卉、山水、文竹、人物为题材,人们握在手中轻轻摇曳,谈笑风生,颇为风趣淡雅。
  提及折扇收藏,主讲人向听众介绍了各时期折扇的面貌特征,讲解了扇骨为稀珍材质的折扇、扇面为名家书画的折扇,以及折扇的扇具配饰,如扇匣、扇套、扇吊、扇箱使等等。可见,充满中国味道的折扇已然成为中国的符号,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传播着中华民族最美丽的画卷。
  讲座结束后,听众就自己收藏的折扇及折扇历史等相关问题踊跃提问,展开交流,主讲人一一回答,讲座反响热烈,听众们津津乐道、收获颇丰。
关键词: 故宫学院 花卉 文竹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文竹

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