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学院承办国家文物局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培训班
故宫学院承办国家文物局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培训班
时间:2015-01-06
  为了丰富与提高文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及木作营造技艺的知识和能力,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于8月4日至8月17日承办了此次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培训班。培训班邀请院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从官式古建筑的保护原则与理念、研究基础、基本知识、设计方法、保护修缮技术、工程实例与档案记录,以及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的基本知识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理论授课与现场教学。培训班的30余名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市古建筑研究、保护与修缮单位一线。
  培训班开班仪式于8月4日上午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晋宏逵等领导以及部分授课专家与全体学员出席开班仪式。国家文物局人事司谢冰司长主持开班仪式。
  单霁翔院长指出,此次培训班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与交流机遇。故宫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也是官式建筑最后的辉煌之作,同时,故宫古建筑群也面临着很多保护与利用的挑战,古建筑保护的基础工作诸如保护理念、材料、传统工艺、保护经验以及人才储备等等,都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故宫的每一项古建筑维修工程都是独一无二的研究课题,是建立在充分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充满智慧的文化传承工程。2013年12月,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得评估认定通过。他希望将此次培训班办成一个研讨班,实实在在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董保华副局长肯定了官式古建筑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也对国内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现状表示了忧虑。他认为,此次培训班拥有的众多专家,以及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都可证明官式古建筑理论与实践的高水平。但现状不容乐观:木作传统技艺日渐消失,缺乏新生力量的补充,传承危机显现,亟需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以及与实际维修保护工程的应用结合。因此举办本次培训班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毫无疑问是官式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绝好研究对象与实践对象。他希望学员们以“空杯”心态专心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广阔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来审视与开展古建筑保护维修,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层次。
  开班仪式结束后,单霁翔院长以《走有中国特色古建筑保护之路——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为题,进行了培训班第一堂授课。他从“加强古建筑安全监测”、“加强古建筑日常保养”、“加强古建筑防灾保护”、“加强古建筑科学研究”、“加强古建筑技艺传承”、“加强古建筑合理利用”等十个方面全面、深度、有针对性地诠释了“走有中国特色古建筑保护之路”的理念。让学员们充分体味到主讲人对故宫的浓厚情感、对古建筑保护投入的热情,以及深刻的思考与创见。
  古建筑研究所晋宏逵所长的授课题目是《故宫保护维修工程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他介绍了“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及其成果的价值,阐述了故宫保护维修工程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在认识故宫古建筑群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依据文物价值和文物的保存状况的评估结论而进行的具体技术措施,包括台基与墙体、地面、大木构架、屋顶、油漆彩画、内外檐装修的维修技术选择以及现代技术的选择。使学员对故宫保护维修工程及实践建立了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此次国家文物局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培训班课程内容充实,理论、现场、技能展示和实践操作兼备,对于学员们系统地了解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及木作营造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建立对官式古建筑保护的科学理念与全面认知有着极大助益。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班第

班第(?—1755年),博尔济吉特氏,蒙古镶黄旗人。康熙年授内阁中书,后历任钦天监五官正、内阁学士、理藩院侍郎、翻译乡试正考官、军机处行走、工部侍郎、兵部尚书、议政大臣等职,后授定北将军,督阿睦尔撒纳出征准噶尔,封一等公。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睦尔撒纳反,他被围自杀。在乾隆年间管理藩院事务时奉敕纂《御制满蒙文鉴》。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