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三十八讲“金石传拓技艺”
故宫讲坛第三十八讲“金石传拓技艺”
时间:2014-07-04
  2014年5月25日上午,故宫讲坛38讲在故宫学院成功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百余名听众聆听了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金石传拓专家郭玉海关于“金石传拓技艺”的精彩讲座。
  郭玉海研究馆员自1983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专职文物传拓工作,为故宫博物院多个展览和图书编纂工作制作文物拓片资料数千件,对中国传统的金石传拓技艺也有独到的理解和感悟,此次讲座的内容是他多年学术积淀和亲身实践的成果。
  郭玉海研究馆员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传拓”的概念,对金石传拓的历史进行了考证。他指出“传拓”即制作拓片,是一种用宣纸将碑碣石刻或青铜器等上的文字、纹饰“复制”下来的手工工艺,传拓技艺目前留存下来的最早实物是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唐拓李世民书《温泉铭》(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北宋初期,传拓技艺推广到青铜器铭文的拓印上,并在金石学盛行的清代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项艺术表现形式。他用大量的图片、纪录短片等对不同形式的拓片、金石传拓技艺的过程技法、如何欣赏拓片等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介绍。主讲人还介绍了故宫博物院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脉络,指出这项技艺是由陕西关中庆云堂的马子云先生带入故宫博物院,纪宏章先生、他本人均师从马子云先生,一起将这项技艺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研究、出版等做出贡献。同时,主讲人也认为,只有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使这项技艺得到真正的保护。
  讲座结束之际,很多听众意犹未尽,就讲座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主讲人一一进行了解答。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拓片

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宣纸

原指出出产于唐代宣州地区的纸张。后专指明清时期以青檀树皮及少许稻草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其纸质洁白细腻,不易虫蛀,色泽经久不变,是中国的一种高级书画用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而成,水墨不易渗透,适用于在其上工整细致地描绘和反复上色,常用来画工笔画;生宣则容易渗透水墨,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多用于写意画。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年),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鼓动李渊起兵反隋,曾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即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府兵制,开创“贞观之治”,为李唐王朝奠定了基石。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