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四十一讲“露香园顾绣新说”
故宫讲坛第四十一讲“露香园顾绣新说”
时间:2014-07-18
  2014年7月6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琼为大家带来故宫讲坛第41讲——“露香园顾绣新说”。主讲人从“露香园”的得名讲起,结合现存顾绣珍品,分析了顾家三代女眷刺绣的不同风格,讲述了其刺绣工艺水平代表江南刺绣不同时期的最高水准。
  讲座内容分为“缪氏与顾绣”、“韩希孟与顾绣”以及“顾氏与顾绣”三个主题。顾绣始自万历末年缪氏(顾姬),继有崇祯年间的韩希孟,明末至康熙年间的顾氏(张来妻,顾名世曾孙女),为顾绣的三代传人。就各自特点而言,缪氏刺绣擘绒极细,工艺最精,人物、花鸟极具生韵,绣稿多作佛像,形式为斗方、香囊,为名人馈赠之佳礼;韩氏出生名门,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工画花卉,绣作花卉虫鱼册页,兼有山水、人物;顾氏继承顾绣传统,兼有创新,多作条屏、屏障。就贡献而言,缪氏有开创之功,当时即获极高声誉,并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韩氏中年时为重振家业,以丝运笔,作品多仿宋元名笔,重在表现自我,为“顾氏家藏至宝”;顾氏将顾家女眷刺绣发展成为一项赖以生计的行业,产品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大众所需,带动了上海以至江南地区刺绣业的发展,数量为历代之最。顾氏之后,顾绣成为江南刺绣之通名,达三百年之久。
  主讲人对三位传人的作品进行了举例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相关记载,对这些作品的艺术地位、流行时间、风格形成、工艺特点以及款识特征进行了探讨。丰富、充实的讲座内容,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讲人将顾绣的演变与兴衰娓娓道来,令全场听众惊叹顾绣作品精美之余,也领悟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顾绣

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韩希孟

韩希孟,名媛,武陵(湖南)人,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明末著名的刺绣家。她擅长刺绣,工画花卉,却不以临摹形似为满足,而以追求“画绣”的神韵为目标,因此所绣人物、山水、花鸟均能达到静中寓动、神韵逼真的境界,备受世人欣赏,世称“韩媛绣”。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册页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

条屏

条屏与立轴形式类似,只是前者为一组,后者独立存在。有时一条失群的屏也可以轴称之。轴在装裱时加出轴,屏则平轴,以此为别。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