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明清瓷器鉴定培训班(提高班)在京举办
国家文物局明清瓷器鉴定培训班(提高班)在京举办
时间:2014-07-21
  2014年7月7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故宫学院承办的明清瓷器鉴定培训班(提高班)开班仪式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出席仪式。
  开班仪式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题,向培训班学员们详细阐述了故宫博物院藏珍贵文物及保存状况、藏品三年普查清理工作等。他强调博物馆的学术基石与人才建设的重要性,着重介绍了故宫研究院与故宫学院的发展动态,以及故宫博物院全面提升公众服务与文化宣传的理念和措施。
  当天下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应邀讲授《中国瓷器鉴定(明清之部)》,他用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员们阐述和鉴别明清瓷器的特点,即从造型、纹饰、胎釉、款识四个方面入手,识别时代风格,鉴别瓷器的真伪。
  此次培训班共有37名来自全国27个省市、从事陶瓷研究与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为期17天的系统学习中,学习掌握明清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规律。专家通过讲课、讨论、观摩、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梳理要领,传授经验。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将达到“两个提升”,一是鉴定理论水平的提升,二是传统鉴定方法的提升;同时达到“两个结合”,一是传统目鉴方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且借鉴考古学方法;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主持开班仪式。国家文物局人事司司长解冰及培训班授课教师出席开班仪式。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