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故宫行
网络名人故宫行
时间:2014-07-11
  7月10日上午,故宫博物院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组织30多位名人走进故宫博物院,感受中华文化厚积薄发的魅力。
  网络名人穿行红墙,从慈宁宫咸若馆,从中正殿建福宫花园,中华文明的厚重感透过具象的建筑和抽象的精神征服了在场的人,历史以特殊的方式与现实联通。网络名人们的脚步不自觉放慢,呼吸也变得内敛。胡锡进、马未都、陈彤、甘学军、柴璐等网络名人仔细打量中正殿的陈设,唐卡法器造像,透露出藏传佛教浓厚的韵味,并认真倾听工作人员的讲解。
  参观结束后,网络名人与文物界专家进行座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敬胜斋进行了题为“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专题演讲,受到了网络名人们的热烈欢迎。
  网络名人们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和国家文物局组织这样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提供了贴近历史、了解传统、传承文明的机会。他们纷纷表示,应该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使之成为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

慈宁宫

咸若馆

中正殿

①清宫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今仅存遗址。 ②清宫中正殿佛堂区的统称。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 ③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隆德殿、中正殿。明、清两代的中正殿应有某种联系,有待进一步考定。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敬胜斋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