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三十九讲“古建筑鉴赏与设计解读”
故宫讲坛第三十九讲“古建筑鉴赏与设计解读”
时间:2014-07-08
  2014年6月8日,故宫学院教室内座无虚席,聚集着对古建筑知识、建筑学感兴趣的听众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畅老师为大家带来“古建筑鉴赏与设计解读”的精彩讲座。
  刘畅老师曾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参与过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保护”、“故宫/WMF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中心”等科研项目,对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历史与保护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本次讲座,他结合现存文献资料、建筑实物及一手建筑设计史料,通过对比分析中西建筑差异,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进行深入解读。
  讲座伊始,刘畅老师以自己母校的著名建筑——清华大学大礼堂作为案例,为大家讲述解读学习古建筑的三个台阶:第一阶是学习建筑学基本术语,对古建筑进行形制上的分析;第二阶是了解和分析古建筑设计和设计者的背景知识,搞清设计理念;第三阶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古建筑的几何设计进行分析。三阶递进,可以帮助一个古建筑爱好者成为一名古建筑“发烧友”。随后,刘畅老师以福州村落中编木拱桥的几何构成分析为起点,结合四川平武报恩寺八边形攒尖顶、故宫乾隆花园正五边形亭的案例,解释了在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建造者确定严谨几何形状的方法。刘畅老师对古代建筑的营造匠人也进行了介绍,并带领大家对山西的三座寺庙——平顺龙门寺、晋城青莲寺和高平开化寺屋顶斗拱进行对比分析,一起找出这三类相似斗拱的不同之处,并结合这三座建筑的建筑背景,以及对同一类建筑构件处理、组合方式细节上的不同,证实了古代匠人间的“匠作算计”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对匠作基因的分析,讲述了我国古代匠人匠作流传的脉络。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积极地与刘畅老师进行交流。通过此次讲座,也让古建筑爱好者们学习如何在学习、工作与旅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古建筑的形制与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匠人们的智慧。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师曾

师曾(1876-1923年),名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善书法,篆、隶、真、行诸体皆工。画则山水、花卉、人物皆擅。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悍霸气。喜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至多。有《陈师曾先生遗墨》、《染仓室印存》等。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攒尖顶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各戗脊的木构架向中心上方逐渐收缩聚集于屋顶雷公柱上,类似锥形,木脊榑上盖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装宝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其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为园林建筑中亭、阁最普遍的屋顶形式。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