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五十讲“光绪皇帝死因研究”
故宫讲坛第五十讲“光绪皇帝死因研究”
时间:2014-12-12
  2014年11月30日,故宫讲坛第五十讲在故宫学院举行,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应邀做了题为“光绪皇帝死因研究”的专题讲座。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绪帝载湉于1908年11月14日在中南海瀛台的含元殿去世,其死后次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亦死于仪鸾殿。两者生前以母子相称,后发展为政敌。由于死亡时间相差不到20小时,引发了舆论对光绪帝死亡原因的各种猜测。
  讲座中,主讲人首先介绍了关于光绪帝死亡原因的多种说法及其文史依据。包括朝廷正式文件说法——病逝说、私家记载中的说法——疑中毒死之说以及清宫医案研究的说法——正常死亡说等。并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宫廷斗争环境、历史人物性格出发,论述了这几种说法的可能性。由于档案资料相较于文献及口耳相传的信息更为可靠,因此在近百年来根据清宫医案研究得出的“正常死亡说”是光绪死因研究中较为权威的结论。
  随后,主讲人详细阐述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以来对光绪帝死因的相关研究过程及成果,重点展示了文物部门对光绪帝陵墓的保护性清理工作以及对遗物和遗骨的科学分析。经过微量元素检测及各类对比实验,最终发现光绪帝头发及遗骨中的砷含量异常偏高(已排除周围环境因素),据此推断其为砒霜中毒死亡。此结论由于具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目前可以被认定为光绪帝的真正死因。
  整场讲座从对光绪帝死因的众说纷纭、疑云重重到事实真相的逐渐明朗进行逐步梳理,逻辑清晰、引人入胜。讲座中,主讲人始终强调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和思维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谈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时,主讲人梳理了光绪帝从被抚养、精心栽培到亲政、戊戌变法再到被软禁的经历,纠正了关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始终势如水火的观点。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主讲人强调,在尊重档案、科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其意义远胜于单纯地追求褒贬。其严谨求真的科研态度赢得了在场观众持久的掌声。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戊戌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因发生于旧历戊戌年,其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故称戊戌变法。变法自四月二十三日始,至八月初六日止,共计103天,又称百日维新。变法主要内容是: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筑路采矿;全国设邮政局通邮;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政治方面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军事上裁减旧军,重练海陆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设立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八月初六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一切复旧,惟有京师大学堂未被裁撤。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