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五十一讲“《顺治遗诏》真伪之谜”
故宫讲坛第五十一讲“《顺治遗诏》真伪之谜”
时间:2015-01-14
  “故宫讲坛”第五十一讲于2014年12月14日在故宫学院举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任昉从《顺治遗诏》撰写与颁布、真伪说的由来及其争论,及出土的王熙墓志等四个方面,向大家一一揭开《顺治遗诏》的真伪之谜。
  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6岁继位,是清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他于顺治十八年病逝,临死前召亲信朝臣草拟遗诏,即《顺治遗诏》。传世文献明确记载,当时亲身参与撰拟遗诏的人是大学士王熙,他自编的《年谱》对此事有详细记录,“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这份遗诏除了最后交待了帝位的继承人和辅政大臣名单外,凡列己罪十四条,实际上是一个“罪己诏”。
  《顺治遗诏》的文献记载明确,本无真伪问题。其成为真伪问题,始于孟森(1869—1938年)和陈垣(1880—1971年)两位先生。孟森先生怀疑遗诏经过太后及诸王篡改,陈垣先生则认为文献能够印证遗诏的真实性。主讲人认为,两位先生产生差异的原因与陈垣先生读过《汤若望回忆录》颇有关系。后来学者们就此问题的争论情况更加复杂,《汤若望回忆录》也无法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
  主讲人认为,尽管顺治帝与多尔衮不和,与其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也一直不好。但顺治帝在临终前主动参与撰写遗诏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实际上,《顺治遗诏》就是一个“罪己诏”。1949年后出土的《王熙墓志》关于《顺治遗诏》起草经过的记载,也能与传世文献印证。通过比较,出土的《王熙墓志》与传世的《王文靖公墓志》内容完全相同,可见属于实录。也就是说,《顺治遗诏》为顺治帝与王熙共同撰写,应该无疑。
  主讲人借由讲座强调了出土文献对清史研究的重要性,她认为,只要不先入为主,严守客观公正,不重复过去将“斗争”作为历史发展主线的思维方式,都能对《顺治遗诏》的真伪问题做出正确判断。《顺治遗诏》为王熙奉顺治帝圣谕撰写的观点可以作为定论。
  讲座后,主讲人就遗诏的满汉版本、传世文献与地下文献对照研究方法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遗诏

待老皇帝死后宣读的安排有关后事的诏书,其核心是继位人选。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汤若望

汤若望(Jeam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年—1666年),德国天主教耶稣会士。明天启二年(1622年)到中国传教。崇祯年间参与大学士徐光启主持的历法全书《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明亡后,汤若望凭其精湛的天文数理学识成为清廷官员,任钦天监监正。汤若望人品周正,学识广博,深得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器重,赐号“通微教师”。康熙朝初年,钦天监内部因天文学派的歧义,出现派别纷争。反对派杨光先、吴明煊等人倚恃鳌拜的强势,诬陷汤若望反对新朝,将汤若望及其弟子判刑收监。汤因年老体衰,未待施刑,死于狱中。康熙帝亲政后,汤若望的学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又以吴明煊的天文测算失误上诉。康熙帝重新审理此案,罢黜了杨吴等人,恢复了汤若望的名誉,并给以隆重的安葬。

多尔衮

多尔衮(1612—1650年),满洲人,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晋封贝勒。跟从皇太极征蒙古、入明边。天聪五年(1631年),后金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天聪七年(1633年)进言皇太极,力主先征明后伐蒙古,被采纳。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睿亲王。同年跟从皇太极进兵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请降。崇德三年(1638年),与扬武大将军岳托共同大举入关攻明,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崇德五年(1640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后获松锦大捷。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卒,多尔衮欲争帝位未成,力主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即顺治),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实掌军政大权。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大败明军和李自成大顺军并占领北京,迁都于此。随后主持创建了清代入关后的各项制度,封号加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仅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其生前谋逆罪,被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睿亲王封号。

实录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