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荣获第六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四项大奖
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荣获第六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四项大奖
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荣获第六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四项大奖
时间:2015-01-05
  2014年11月23日至26日,故宫博物院赴厦门参加了“第六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共有400余款,2000余件故宫文化产品参展。期间,故宫博物院参加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业委员会为配合此次博览会举办的“弘博奖”文化产品及博物馆商店的评选,其中故宫博物院研发的“花开见佛”文创产品荣获“文创产品优秀奖”、“朝珠耳机”荣获“十佳文创产品奖”、故宫博物院商店荣获“最佳文创商店奖”,故宫博物院展位也获得了此次大会颁发的“最佳展示组织奖”。故宫博物院将此次博览会所设立的全部大奖种类均收入囊中。
  为了给观众提供优质服务,故宫博物院展位内设置了茶艺展示,观众在参观购买之余可以稍事休息,免费品茶;为了让观众更直观了解故宫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工作人员现场演示“跟朕来DIY”“帝后存钱罐”等手工绘色文化产品;为了让小朋友更多参与活动,专门开辟了体验区,孩子带着家长操作App应用,家长带着孩子穿各式各样的朝珠;为了让观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工作人员在现场展示古书画装裱修复和古书画临摹技艺。
  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系列文创产品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热切关注,大会开幕前,故宫博物院展位已人头攒动,大量观众聚集,等待购买故宫文化产品。仅23日一天,朝珠耳机、故宫卡通系列T恤、《故宫日历》、《紫禁城》杂志等热销文化产品均已售罄。宫门箱包、海水江涯系列产品、故宫帝后娃娃等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很多观众纷纷表示要预订。参展期间,故宫博物院展位观众如潮,工作人员忙得应接不暇,每天都存在展品因观众爱不释手的“失踪”事件,比如一个中号“金瓯永固”杯、三个珐琅珠宝盒、《五牛图》铜制品其中的一头,以及一些记事本、冰箱贴、胸章等小件产品。从侧面也反映出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广受欢迎的程度,可以用“人满为患”来形容了。此次展会上首次发布的“壮壮”和“美美”形象经由媒体报道获得了网友、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充分表明了公众对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相关工作给予的极高的关注度,公众的关心为故宫博物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也让“故宫人”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在文化传播事业中的责任与使命。
  一、龙凤题材  象征祥瑞
  龙凤的形象是中国传统象征吉祥的图案。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龙、凤两字,它们表达着先人对于风调雨顺的憧憬与愿望。在历史的发展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图腾,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严肃与壮阔。凤是传说中的灵鸟、百鸟之王,象征着盛世与祥瑞,同样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细腻与唯美。故宫吉祥物选择龙凤形象,不仅仅是因为其代表皇家文化,更是因为龙凤可以表达出故宫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意,同时可以让来到故宫的观众瞬间感受到“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更乐于“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龙形象的吉祥物命名作“壮壮”,寓意了故宫古建筑的壮美与故宫文博事业发展的磅礴气势,代表着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厚度与故宫人典守文物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凤的形象命名“美美”,象征着故宫对公众开放的态度与不断与时俱进的追求。“凤”古时也写作“朋”,故宫博物院希望通过可爱的“美美”表达出故宫博物院乐于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乐于与各个单位深入合作传播故宫文化的意愿。
  此次推出的“壮壮”和“美美”只是故宫文化产品吉祥物家族的一款,除了此次发布的清朝服饰款,还将推出一系列明朝款、现代款等等,根据风格的不同也将进行不同命名和形象设计,让故宫的“吉祥物”家族增加一系列新的成员,满足更多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
  二、设计理念  自成体系
  故宫博物院研发的6746种文化产品中,按照设计风格、文化元素、目标受众等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自成系列的创意产品。其中,具有故宫卡通形象系列也可谓琳琅满目,比如“宫廷娃娃”系列、“小玄子”卡通形象系列、“故宫祥瑞”系列、“故宫猫”系列等。“小玄子”卡通形象在2008年就已形成,最初是为制作陶瓷馆交互游戏“竞选督陶官”量身定制的,以故宫清代皇帝形象为基础而设计的,后来被广泛用于官方网站等数字展示项目之中,并研发了U盘等专属文化产品。还有为即将推出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青少年版专门创作的卡通造型,目前已经设计了成套的7个主要角色和11个配套角色,每一个角色造型都经历了反复修改,包括形象、性格、背景等,以故宫为背景原型,虚拟了一个神兽世界的存在,共同构成虚拟网络中精彩有趣的“故宫大冒险”。
  三、服务公众  传播文化
  这些创意产品充满了活力和生活气息,饱含了故宫文化元素与吉祥、美好的寓意,都是故宫的“吉祥物”。以卡通形式传达这座紫禁城蕴藏的六百年文化底蕴,将文化融入公众生活,将历史与文化、吉祥与美好传播给热爱它的人们,阐释着故宫人典守国宝的情怀,故宫人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愿望。
  故宫博物院在今后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工作中,将会更加广泛地征求社会公众、相关专家的意见,也欢迎更多公众能够向故宫博物院提供更多创意、更多建议,让故宫文化产品能够更加“接地气”,同时让故宫文化更好地融入其中、传播出去。


  背景材料:
  一、获奖文化产品介绍

  1.“花开见佛”介绍
  此款产品源自故宫博物院藏“莲花式上乐金刚曼陀罗”的设计,取材自宗教,有祈福平安之意。以莲枝和莲蕾为形,佛像居于莲蕾中心,莲蕾可以随意开启,上有塔形顶盖可以固定莲叶。花开见佛金首次实现机械结构可以开合自如,雕刻精美,更加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2.“朝珠耳机”介绍
  此款产品创意来源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朝珠,产品在仿照原形的基础上略有改变,不仅体现了清代宫廷的特点,同时也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作为故宫博物院新研发的文化产品,“朝珠耳机”自9月份开始出售后持续热销。此产品在设计过程中,突出“独特性”——选材“朝珠”,抓住宫廷元素的细节;紧跟时尚,选择电子产品的耳机;不再原样复制文物造型,而是将文物给予“新生”,与实用的现代产品相结合;将“耳机”与“朝珠”融为一体,提高质量的同时,方便携带与使用,又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寓意的装饰品。
  二、故宫博物院藏龙凤纹器物介绍
  1.青花团花龙凤纹洗
  明宣德,高3.6cm,口径15.8,底径12.5cm。
  葵瓣式花口洗,器壁突起十棱,内心微微突起,浅圈足,造型简洁,胎骨均匀,釉质凝润。口沿内外饰青花双线纹,将纹饰分割成主次空间,洗心画一组龙凤呈祥纹;外壁画团形龙凤呈祥图十组,与葵瓣式器身相对应,腾龙遒劲有力,祥凤羽翅翩翩。通体青花装饰,青花色调浓艳,层次清晰,绘画精湛,深入胎骨呈现出结晶斑。底落“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葵瓣花口十棱式造型是宣德时期的名贵品种,传世品中有十棱洗、十棱碗、十棱高足碗和十棱梨式壶,均是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器中的上品。
  2.斗彩矾红彩龙凤纹盖罐
  清康熙,通高13.1cm,口径4.6cm,足径10.4cm。
  罐小口,矮直颈,丰肩,扁圆腹,卧足,带盖。腹部两面以矾红彩分别描绘龙、凤戏珠纹。斗彩只用作装饰颈、肩、胫、盖等次要部位的辅助纹样。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 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器主题龙凤纹抢眼夺目,绘制精细,以斗彩作边饰,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具体体现了康熙斗彩瓷器中综合装饰技法的运用。
  3.剔黄龙凤纹圆盘
  明万历,高3cm,口径21cm。
  盘敞口漫浅式,矮圈足。通体髹红、黄两色漆,分层雕刻花纹。盘心以红漆刻方格花卉锦纹作地,用黄漆刻俯仰相向的龙凤腾飞于海水江崖之上,嬉戏于缠枝花卉之中,追逐着一颗滚动的火球。整幅图案气势富丽豪华,花纹细谨生动。盘内壁作四菱形开光,内雕折枝花卉,外刻吉祥杂宝。外壁红漆素地上雕刻缠枝花卉纹样。足内髹红漆,上部边缘横刻“大明万历乙未年制”楷书填金款。
  此盘雕刻的龙纹、盘边的开光形式和折枝花卉的表现手法均为明万历时期雕漆的特点,该盘可作为断代之标准器。
  4.剔彩龙凤寿字纹圆盒
  明嘉靖,高12.3cm,口径30.7cm,底径25.3cm。
  盒圆形,剔彩红、绿、黄等色。器盖雕彩漆飞鹤、凤凰、流云纹,上下口缘缠枝莲纹并锭、钱、犀等杂宝纹,盖面龙凤海水纹,上方有篆书团“寿”字一,器里外底均髹黑光漆。剔彩为雕漆品种之一,亦称雕彩漆,其技法是用多种色漆分层涂于器物表面,雕刻时分层取色,其花纹五色斑斓、华美绚丽。此器雕工纤细,刀锋深峻,纹饰繁缛而具流动感,龙嘘云激,气象生动,凤身羽毛更是细若刷丝,微入毛发,凤尾分层片取,表现出清晰、准确的色漆层次,并具有随风摆动之美感。刀锋棱线清晰,不施磨工,与明早期雕漆藏锋、浑厚、圆润的风貌特征迥异。
  5.黄绸绣彩龙凤纹怀挡
  清光绪,长73.5cm,宽72cm。
  怀挡用明黄色绸为地,绛色素纺丝绸为里。怀挡的边饰为缠枝葫芦花卉“卐”字曲水边。黄色绸地上平金绣“囍”字、金龙,五彩丝线绣凤,间饰祥云、仙鹤、梅花鹿、佛教八宝、蝙蝠等寓意吉祥、如意、长寿的纹饰,并以金线勾边。整个怀挡纹饰构图饱满,寓意喜庆吉祥。
  怀挡上端缀“囍”字铜扣。喜宴佩戴时,将扣环扣在袍服领口第一个扣子上,展开怀挡其他三个角,便起到餐巾的作用。
  6.红色地五彩云蝠龙凤纹妆花缎袍料
  清雍正,幅宽75cm。
  此为织成妆花缎袍料,以八枚经面缎纹织大红色地,取捻金线及多色彩绒丝为纹纬,采用挖梭的技法织蟒、凤纹,间饰五彩如意流云、石榴捧寿、暗八仙、杂宝及海水江崖纹。织工细腻,设色浓重鲜艳,纹样造形生动,富于变化,且大量使用金线或银线于作品中,是南京云锦中妆花缎作品的典范之作。
  7.白玉镂雕龙凤壁
  战国,宽14.2cm,璧径11.5cm,厚0.3cm。
  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
  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从样式上判断,此器应是佩挂于人身的大型组佩中部的主要饰件,佩带者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8.碧玉龙凤瓶
  清,高16.3cm,宽20.5cm,厚4.1cm。
  碧玉质地。玉质纯正滢润,微透明,略有褐斑。器物镂空而成,由一扁瓶及一有孔树桩相连构成一连体器。扁瓶有盖,卧伏一蟠螭。扁瓶身外凸雕一龙盘绕于一侧,瓶颈部两侧出双夔耳,瓶身一面雕火珠,另一面雕蝙蝠。连体器的另一侧为梅桩花插,椭圆形口,中空,有深孔,外凸雕一夔凤,口衔灵芝,回首与瓶上的盘龙相望,间有凸雕梅花及灵芝。其设计极为精巧绝妙。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金瓯永固

瓯为古代器具之一,《说文》释其为“小盒也”。所谓金瓯,即金制的小盒,珍贵而坚实。古人往往用金瓯喻国土的完整、国家的繁荣。

上乐金刚

又称胜乐金刚,为藏密重要本尊之一,其形象多为双身忿怒相,主尊四面,每面三目,十二臂,主臂拥抱其明妃金刚亥母,左右手中分握金刚铃、杵,其余手臂亦各持法器,二足,左弓步立姿,足下踏裸身魔怪,是其常见之显相。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团花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花瓷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高足碗

陶瓷器型之一。高足碗于元代的南北方瓷窑已普遍烧制。明永乐、宣德时继续承烧而造型较元代有所变化,碗身加高,足变矮。其品种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红釉、青釉等。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矾红

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因此,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

盖罐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刻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菱形开光

我国瓷器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之一。宋代以后较为流行。一般是在锦地上有规则地空出数量不等、形状各异的白地,用线条勾出轮廓,称为开光。开光内绘各种纹饰。在一件器物上有二、三、五、六、八数目不等的开光,开光形状有长方形、方形、菱花形、扇形、桃叶形等。其艺术效果是使开光内的纹饰更加鲜明突出。宋金时期河北磁州窑、陕西耀州窑、江西吉州窑都采用开光这一装饰方法,有的不采用锦地,直接在器物上刻划开光,用以突出器物的主题纹饰,增强装饰效果。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雕漆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剔彩

雕漆品种之一,亦称雕彩漆。其技法是用多种色漆分层涂于器物表面,雕刻时分层取色,其花纹五色斑斓。

缠枝莲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杂宝纹

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雕工

雕镂之工。

磨工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指刻完花纹后,打磨边缘,使器物光润圆滑而无棱角。明中期以前的作品大多施磨工,嘉靖、万历时期出现变化,锋棱显露,至乾隆时形成了刀锋犀利的一派风格,施加磨工的雕漆作品大大减少。

平金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八宝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妆花

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

纹纬

用于织作提花织物花纹的纬线称为纹纬。

挖梭

亦称挖花,是织制多彩织物花纹的一种工艺技巧。其方法为用多把彩色小梭在织物局部按花纹色彩需要依次往返织制花纹,织完花纹就剪断,所以既易换线,又易投梭,可以不受色彩的限制而织制各种颜色的花纹,尤其适合花纹繁缛的多彩织物。利用挖梭工艺织制花纹有三大好处:节省原料;减少织物背面的抛线和织物的厚度;花纹色彩的变换灵活自如,有晕色效果。

八仙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暗八仙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八仙指神话传说中神通广大的道家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他们各持一件宝物,分别是葫芦、扇子、花篮、渔鼓、荷花、宝剑、洞箫和玉板,传说这些宝物法力无边,有逢凶化吉之作用,其被用作装饰图案,以物代人,称暗八仙。

云锦

亦名锦缎,是我国南京生产的著名的丝织物品种。因其花纹色泽绚丽多彩,如云彩般美丽,故名。据文献记载,云锦始于元,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其传统品种有库缎、库锦和妆花三大类。库缎,即在缎纹地上织本色花纹或其它颜色花纹的缎织物。库锦,即织物花纹全部用金或银线织出,光彩夺目,是云锦中最高级、最具特色的传统品种。妆花,即在绫、罗、绸、缎、纱、绢等地上起五彩花纹,是云锦中最华丽、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云锦则为南京生产的库缎、库锦、妆花织物的总称。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绳纹

也称绳纹。是由两条、四条或更多的线条扭结成绳索状的纹饰。

玉璧

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

谷纹

玉器纹样之一,即以减地法在玉器表面打磨出类似谷粒的纹样。

蒲纹

中国古代玉器,尤其是玉璧上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因线纹交织形似蒲席而得名,常出现在战国、汉代的玉璧上,后代的仿古玉璧上也常见。

碧玉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褐斑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流行于东晋青瓷器上。其作法是以毛笔蘸铁质彩料在已施釉的器物上涂点斑纹,烧成后,斑点呈褐色,故名褐斑。常饰于器物的口沿、系上或动物的眼睛等部位,亦有通体涂点褐斑者。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及浙江龙泉窑青瓷上亦常以褐斑装饰。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扁瓶

又称扁壶。圆口微侈,长颈,腹部扁圆,椭圆形底。这种造型是明永宣时期受外来影响而烧制的。

灵芝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