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是把两部以上的书合在一起出版,再统命以新书名的书。按所包括的书之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我国古籍中常用的分类法是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丛书所收子目书包含其中两个部类以上的称为汇编丛书,如《四部丛刊》;子目书都是属于一个部类的,称类编丛书,如《二十四史》,24种书都是属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种书都是属于子部的;所收子目书都是一个人著的称自著丛书,如《曹月川先生遗书》;所收的子目书的著者都是某一个地方的,或内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的,称郡邑丛书,如《辽海丛书》。中国的丛书始创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是最早的一部。
总成制作之工。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魏的书法最为兴旺发达。其书体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北魏书法艺术的形式也是较多的,除碑刻以外,还有墓志、造像题记及摩崖刻石文字。
指从某书家的书迹中搜集、描摹出相关的字,然后拼成某篇文章。
印名。“如意”指承德避暑山庄的如意洲“一片云”戏台。
清代的大阅制度始于太宗皇太极时,顺治时明确规定为三年一次。大阅时,皇帝全副武装,检阅八旗军中的火器营、鸟枪营、前锋营、待卫营等诸多兵种。各兵种分别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技艺。乾隆时期,大阅多在京城南苑举行,满、蒙、汉八旗参加人数达数万人。意大利画家郎士宁等曾专为乾隆皇帝画了一幅戎装像,即“乾隆大阅图”。
张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家和戏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乾隆元年(1736年)以挟私误军罪等廷议当斩,被乾隆帝特赦。历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等职。资学明敏,工诗善文,精音乐、绘画、书法。书法初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为“馆阁体”书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谓的“御书”匾额和书画题跋多由他代笔。奉旨与允禄主持续修康熙朝音乐著作《律吕正义》,撰拟文庙乐章,编撰《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宫廷戏曲剧本。参加编撰宫廷书画著录《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书法汇刻有《天瓶斋帖》。乾隆十年(1745年)奔父丧途中在徐州病亡。谥“文敏”。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犀牛产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有独角和双角之分。中国古代在两广地区曾有犀牛,后来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而渐次稀少。汉以后使用犀角主要依靠进口。所谓广角即指非洲犀牛的角。
紫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明清皆称西苑。东至紫禁城、景山以外,北、西、南三面皆抵皇城。面积约为紫禁城的6倍,是在金、元两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营而成。中心地带为南、中、北三海的广阔水域,水面相连通,四周建有大量园林建筑。其中保持较完整的有南海瀛台建筑群(清晚期幽禁光绪帝之处);北岸流水音、流杯亭、丰泽园、静谷等处;以及北海团城、琼岛、太液池东岸和北岸建筑群。现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中南海为中央政府办公区。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大型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和畅春园的统称。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韩熙载(902—970年),字叔言,五代时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世家出身。后唐同光间(923—926年)中过进士,在政治纷乱中父亲被杀,926年,他和史虚白等人一同避难江南,投奔吴国。937年,李昇代吴建立南唐,召韩熙载为秘书郎。太子李璟即位,拜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受到重用。他初入朝时,颇有抱负和政治识见。947年时,后晋石敬塘投降契丹,称“儿皇帝”,割让大批中原领土,他即上疏,建议抓住时机,平定中原,但李璟不纳,坐失良机。不久,陈觉、冯延鲁等“五鬼”弄权,造成福州惨败,韩熙载上书切谏,主张制裁他们,却遭到宋齐丘、冯延鲁等奸佞诬造,被贬官。后来,北周政权建立,北方日益强大,有人却侈言北伐,韩熙载审时度势,提出不可轻举妄动,李璟照旧不纳,结果一战失去江北、淮南十四州,对北周称臣。李煜当朝时,南唐又沦为新建的赵宋王朝附庸,败亡已成定局。李后主又终日饮酒填词,高谈佛理,国势日趋衰微。时为兵部侍郎的韩熙载遂悲观失望,不得不“自汙”以自保,他曾向好友德明和尚倾诉内心苦衷:“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柄。”(宋·陆游《南唐书》) 韩熙载晚年失意不得志,遂沉缅于酒色,“多好声色,专为夜宴”(明·朱存理《铁网珊瑚》著录《夜宴图》赵昇跋),“放荡嬉戏,不拘名节”(宋·马令《南唐书》“韩熙载传”),“竭其财,致伎乐殆百数,以自汙”(本卷无名人书《韩熙载行实》)。李后主闻其荒纵,遂命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加以警告,“既而黜为左庶子,分司南都。尽逐群妓,乃上表乞留。后主复留之阙下。不数日,群妓复集,饮逸如故。月俸至,则为众妓分有,既而日不能给。尝弊衣屦作瞽者,持独弦琴,俾舒雅执板,挽之随房求丐,以给日膳。”(本卷无名人书《韩熙载行实》)后迁中书侍郎,依然故我地放纵,宋开宝三年(970年)卒,享年六十多岁。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1、亦称界画,中国画以界画直尺划线的技法名称。 2、中国画画科之一。《辍耕录》:“画家有十三科”,将界画楼台列于第十,指以宫室、楼台、亭阁等建筑为题材衬以山水、林泉为背景而用界尺直笔划线的绘画。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顾闳中(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0世纪),江南人。南唐后主时画院待诏,擅画人物,与周文矩齐名。
位于神武门西北,明代嘉靖年间修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前后共三进院,正殿为“大高玄殿”,后殿为“九天万法雷坛”,再后为2层楼阁,形式上圆下方,上层额曰“乾元阁”,下层额曰“坤贞宇”,现建筑完好。大高玄殿南门外左右原有立坊,门前建2亭,形似故宫角楼,现均无存。此殿为宫廷所属道教庙宇,明代为道教祭祀场所,清代为祈雨、雪之坛,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成化斗彩瓷器中之名品。其形敞口、深腹、硕底,颇似缸,但体小,因名缸杯。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因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而得名。红山文化居民定居生活,进行农耕生产及畜牧、狩猎等活动。已出土的玉器有十几个品种,造型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或作为神灵的动物。其形象古朴浑厚,注重造型的神奇而不讲究图纹的华丽,具有北方民族文化质朴豪放的风格。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建筑物室内天花如穹隆状的装饰。由方井、八方井、园井层叠垒而成。正中多雕成蟠龙状,口衔宝珠。藻井一般用于较重要的殿宇。
满语,意为兄长。清初用于贵族子弟的通称,后成为皇子的专有称谓。
和珅(1750--1799年),姓钮祜禄,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于精明敏捷,颇得乾隆帝赏识,官职累迁,由御前三等侍卫而至户部侍郎,再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四库馆正总裁等,在军机大臣任上二十余年。乾隆帝晚年倚为心腹。他专擅弄权,贪污极巨。乾隆帝死后,嘉庆皇帝即以二十大罪赐其死,抄家所获巨资充公。其时竟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民谣。
为努尔哈赤创建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之分,统率官员分都统、参领、佐领几级,是为清军主体和骨干力量。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艾节、浴兰节、解粽节、菖蒲节、端五、重午、重五。名称虽异,但各地过节的习惯是基本一致的。每届斯日,家家户户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种种习俗不一而足。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阳兢渡,乃遗俗也。”由是观之,时人因不舍忠臣屈原死去,于是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挽救,此即中国龙舟竞渡之起源。以后,每年此日百姓都通过划龙舟的形式纪念先贤,采取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驱散江中之鱼,从而避免河鱼侵扰屈原之身。此外,荆楚之人最初还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借以祭祀屈原。为防止游鱼吃掉,便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竞渡之习、食粽子的风俗绵延及今,其影响力之巨大可见一斑。挂艾叶和菖蒲同样是端午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将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外,希望起到避邪驱瘟、驱魔镇鬼之功效。
中国古代风俗以冬至为数九初始,数至九九则冬去春来,故有九九消寒之说,亦称九阳。“九羊”音同“九阳”,所以艺术家们常以九羊为工艺品装饰题材,以表达人们在寒冬腊月祈盼春天到来的心情。
照明用具,此处为佛前供器。其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已有各式精美的铜烛台,三国两晋时期制瓷工艺发展,青瓷烛台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铜烛台。三国有羊形烛台,西晋有狮形烛台,南朝有四管带座烛台。隋唐时期烛台的造型更加丰富。明宣德有青花八方烛台,烛台上置蜡烛形插柱。正德时期的烛台基本保持明初烛台之结构,清代仍沿袭这一器形。
正吻又名龙吻,亦称大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封护屋面前后坡交汇部位的防水构件,也是房屋殿宇的装饰构件。吻件按大小分为“二样”至“九样”不等。“六样”以上大吻体积较大,由5块、7块、9块、11块拼合而成,最多可至十三块,称十三拼。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始建于1953年,最初名为“学术工作委员会”,其委员包括故宫博物院以及社会各界文物专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负责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与研究工作。这一学术机构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智囊团”,曾对故宫博物院的建设起过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停顿了三十多年后,到今年终于又恢复了活动。其在带动我院各项业务工作的蓬勃发展,统筹规划我院的陈列、文保、科研、出版、网站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集中科研力量重点攻坚等方面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朝房分为东西两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称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又称饽饽房。
太后宫之一。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之寝宫,太妃、太嫔们亦随居于此。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说文解字》释其为:“饕,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贪食每较贪财为甚,以食盖财,故从食。餮,为大张其口以人财货纳饮食,故从飧声。”《吕览·先识》中说:“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以为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瓷器等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无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
六部之名始于隋唐。从隋唐到元代,六部虽属中央的重要机构,但不直接隶属于皇帝。六部按序列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主官为尚书。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权力分给原属丞相管领的六部。六部自此直接隶属于皇帝,成为中央主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Virtual Reality),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内的一项全新技术。它通过高性能的图型工作站产生逼真的三维仿真场景,再通过投影机将其投影在大型屏幕上,配合音响、交互式控制系统,产生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
周密(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家藏法帖、名画颇多,精鉴赏,善为梅竹兰石,能书,工诗词。著有《齐东野语》、《思陵书画录》等。
考察古代,研习古事。
清代为宫廷服务的机构,掌管帝、后车驾仪仗。顺治元年(1644年)设,初沿明制称“锦衣卫”,二年改称“銮仪卫”。十一年(1654年)厘定品级、员额,遂成定制。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