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十八讲“古玉赏析”
故宫讲坛第十八讲“古玉赏析”
时间:2013-06-13

  玉器的鉴赏和收藏,是广大玉文化爱好者最感兴趣的鉴藏活动之一。中国人自古就赋予了“玉”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它早已不止是一种矿物学的概念那么简单。古玉通常是指民国时期之前的玉器,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的价值何在,它的内涵多深,它的真伪如何辨析等,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6月1日,“故宫讲坛”第十八讲特邀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晶,以古玉的一般知识和发展轨迹为视角,给听众带来了一场以故宫藏玉为例的古代玉器赏析。
  讲座首先介绍了有关古玉的一般知识,包括古玉的来源、定名和基本辨识。比如玉器的定名,既要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着眼于玉器本身的特征。杨晶女士以“琮”的定名和特征为例进行了详细解释。同时指出,由于认知水平不同,难免出现因人而异的命名,因此同一种玉器,可能会出现“佩”、“饰”、“器”等不同的名称。对一些用途来源不明的玉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的认知和命名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有关古玉器形、纹样、工艺、玉材、沁色和痕迹的辨识,应从总体上入手,全方面衡量判断,不可一叶障目。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也需要有“一票否决”的勇气。要想掌握好这种“度”,只能靠不断地学习、观摩和体会。另外,杨晶女士不单单推出自己的观点,也特别为听众们梳理了学术界的部分观点。她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有关文物保护、出进国境、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的界定等相关条文,提醒大家应当怀着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尊重、保护的心态,依法鉴赏和收藏古玉作品。
  讲座的另一个视角是有关古玉的发展轨迹。杨晶女士指出了各个时期的古玉文化时间、代表性文化类型、主要玉器的种类、风格以及艺术特色。通过对不同时期古玉器的鉴赏和归纳,她指出,史前时期的玉器主要作为沟通天地神灵的特殊器具而存在,夏商时期的玉器作为象征权威神力的仪仗武器而存在,西周时期的玉器则主要作为标识身份高低贵贱的佩饰而存在。
  讲座以清晰的思路、大量的珍贵图片为到场听众勾勒出中国古玉的大致面貌。通过古代玉器制作年代、使用方法、时代风格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让听众大体了解古代玉器是如何制作、发现和断代的。讲座最后,杨晶女士还解答了听众感兴趣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