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宫中过端午,夏日‘粽’动员”活动
我院举办“宫中过端午,夏日‘粽’动员”活动
时间:2012-06-26

  2012年端午节前夕,我院组织北京市西城区青年湖小学的50余位师生来我院参加了“宫中过端午,夏日‘粽’动员”活动。
  该活动是宣传教育部结合端午节日习俗和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特别开发的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活动。该活动曾于2009及2010年端午节假期面向北京市适龄学生及家长推出过数场,反响热烈。
  本次活动时长约两小时,分为端午节俗知识讲授和节日饰品五彩丝线粽制作两个环节。讲授内容包括“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传说”、“端午节吃、喝、玩、乐的节日特色”、“宫中的端午节俗”三部分。制作丝线粽是在宣教部工作人员的带领及学校老师的辅助下,分步骤指导学生完成的。学生在活动中既丰富了端午节的知识,也增进了对故宫博物院的了解,在动手体验节俗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并沉浸在欢乐的课堂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宣教部特意为本次活动设计制作了活动册页,内容既涵盖了端午节俗知识,也包括端午节佩戴彩色丝线粽这一节日饰品的原因以及它的制作步骤。为了让学生们更快速、准确地掌握彩色丝线粽的制作方法,宣教部将制作步骤中的难点、要点制作成演示录像,在活动现场播放。学生们还得到了具有端午节日特色的五色丝线手环。
  宣教部在今年已经针对本市的小学生组织了多场多主题的教育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会继续结合传统节日节俗、故宫博物院展览与文物等主题推出教育活动,还会继续将“走近故宫”课程更广泛地带进北京各个学校的课堂,并引领更多的学校走进故宫,感受故宫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 端午节 五彩 册页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艾节、浴兰节、解粽节、菖蒲节、端五、重午、重五。名称虽异,但各地过节的习惯是基本一致的。每届斯日,家家户户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种种习俗不一而足。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阳兢渡,乃遗俗也。”由是观之,时人因不舍忠臣屈原死去,于是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挽救,此即中国龙舟竞渡之起源。以后,每年此日百姓都通过划龙舟的形式纪念先贤,采取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驱散江中之鱼,从而避免河鱼侵扰屈原之身。此外,荆楚之人最初还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借以祭祀屈原。为防止游鱼吃掉,便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竞渡之习、食粽子的风俗绵延及今,其影响力之巨大可见一斑。挂艾叶和菖蒲同样是端午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将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外,希望起到避邪驱瘟、驱魔镇鬼之功效。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册页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