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化创意体验馆在故宫博物院东长房开幕
故宫文化创意体验馆在故宫博物院东长房开幕
时间:2015-09-28
  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九十华诞,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5年9月28日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体验馆在故宫东长房隆重开幕。文化创意体验馆作为故宫博物院“最后一个展厅”,集中展示和销售故宫博物院研发的各类文创产品。力争每一件产品都是在挖掘和利用故宫文化资源基础上,经过创新设计,推出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时尚性、实用性相融合的文化创意精品。
  文化创意体验馆分为丝绸馆、服饰馆、生活馆、影像馆、木艺馆、陶瓷馆、展示馆和紫禁书苑等8间各具特色的展厅,展销的文化创意产品互不相同,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多种需求。观众不仅可以见到具有鲜明故宫元素的丝绸产品、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男士服装、《石渠宝笈》相关的书画精品、皇家气息浓厚的紫檀家具、明清宫廷风格的茶器,还可以见到活泼可爱的萌猫儿童背包。
  故宫博物院希望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提高观众对故宫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实现故宫博物院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职能,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让更多观众实现“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开幕式致辞,常务副院长王亚民主持,副院长宋纪蓉、冯乃恩、娄玮出席开幕仪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程东红,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晓峰、副局长于平,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党总支副书记郑亚,厦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云丽,雅昌集团副总裁宋强,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等也出席了开幕仪式。  

相关材料:
  一、丝绸馆:
  丝绸馆以丝绸手绣产品为特色。产品皆从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提取元素,融合丝绸天然舒适的特性和传统织绣工艺,定位于满足观众对生活和品质的需求。
  产品介绍:
  “博古花瓶花篮”系列:“博古花瓶花篮”系列图案灵感来源于清代乾隆时期妃子刺绣棉袍,图案由牡丹、月季、海棠、菊花、梅花、茶花、红蓼等插入或放入各式博古花瓶或花篮中构成装饰,间饰蝴蝶和折枝散花。绣法丰富生动,惟妙惟肖。每种花卉有其不同的寓意,如牡丹寓意富贵;月季为长春花,寓意长春不老,与牡丹一起为富贵长春;海棠与牡丹寓意玉堂富贵;菊花寓意吉祥长寿;梅花寓意坚韧高雅、梅开五福;茶花寓意可爱谦逊;红蓼寓意健康长寿。
  “齐梅祝寿”系列:“齐梅祝寿”系列以故宫藏品“月白缂丝凤梅花灰鼠皮氅衣”为灵感来源,图案构成以寿字为主,四周环绕梅花。产品运用手工苏绣,色彩优雅,清新秀丽。寓意夫妻感情和睦,互敬互爱,祝贺夫妻长寿。
  
  二、服饰馆:
  服饰馆以展示、销售故宫服装为特色。产品借鉴故宫礼仪服饰元素并加以创新,按照“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的分类,定位于满足职场人士各种场合的着装需求。
  产品介绍:
  选取以龙纹、江崖海水纹等具有紫禁城特色的元素,以刺绣、提花、印染等形式结合现代时尚,搭配真丝光泽的面料,呈现出沉稳、大气与新时代的生命力。
  白色纯棉衬衫、黑色立领外套、黑色羊绒短风衣,营造出中国式的沉稳干练,红色的真丝围巾,万字纹结合海水江崖纹,在沉稳背景中提升出热烈的中国文化气息。

  三、生活馆:
  生活馆以销售新颖时尚的故宫元素创意产品为主,产品涵盖服装、包袋、手表、茶具、折扇、玩具、手机壳等多个类别。
  产品介绍:
  故宫猫系列:猫不仅可以驱除鼠害, 猫还与指代长寿的“耄耋”的“耄”谐音,因此具有吉祥意义。不仅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在宫廷中也常见它们的身影,是常见的绘画题材。卡通化的猫更具亲和力,转为儿童和青年观众们研发的“猫皇帝”橡皮、书包、玩具、手表、手机壳等产品,既有趣又实用。
  太尚皇系列:该系列选取古代帝王和格格的肖像,用现代波普艺术作为新的表现方式,应用于手机壳、铅笔、水壶等生活实用品之上,让皇上格格们走出宫墙,将宫廷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四、影像馆:
  影像馆以销售故宫博物院院藏书画衍生品为特色。引进全球领先水平的精密打印设备,配合5.8亿像素立体扫描,将书画作品直接打印于宣纸之上,制作出的图像层次丰富,精度高、色彩逼真,几分钟即可完成制作,最大限度还原作品原貌。
  产品介绍:
  木质框画系列:该系列选取故宫博物院藏书画作品的影像,利用最先进的数码打印技术和印刷工艺制作画心,并配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端影像画框。 即可作为艺术收藏品或居家、办公的环境装饰,也可作为礼品赠送亲友。
  书画影艺合集:将故宫博物院藏书画作品的影像进行分割,截取不同的局部独立影印成画,可单独进行装裱,满足不同空间的悬挂和摆放需要。

  五、展示馆:
  展示馆是故宫博物院集中展示优秀文创产品和新款文创产品的区域,例如海水江崖真丝手绣披肩、海水江崖真丝手绣晚装包;海水江崖系列皮质钱包、护照夹、名片夹;如意琉璃系列皮质钱包、护照夹、名片夹;“玉兰”手绣真丝披肩;“荷韵天福”茶具;“宫门”双肩包;五牛图;“云起如意”领带;“藻井”伞等。其中,多款产品成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国际友人的重要国礼。故宫博物院历次参展获奖的文创产品也陈列其中。如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座谈会及2010年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成果评选中获奖的古建筑彩画元素烛台、“礼椅天下”真丝方巾;第八届“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征集大赛中获奖的“正吻便签盒”、“蓝色大凤梅花纹丝绒披肩”、“太和充满木质插屏”、“瑞兽铅笔”; 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获十佳文创产品奖的“花开见佛”等。
  产品介绍:
  海水江崖手绣系列披肩和晚装包选取故宫博物院藏皇帝龙袍上的海水江崖纹饰进行设计,将调整好的纹饰以传统手工绣花技艺运用于高端真丝披肩和手包上,呈现宫廷典雅高贵的感觉。
  海水江崖皮质系列产品将重新设计的海水江崖纹压制在进口皮质上,形成浮雕压花的视觉效果。如意琉璃系列皮质产品选取故宫红墙碧瓦间的琉璃图案,取其美好寓意,配合牛皮压花工艺,美观实用。
  “宫门”箱包系列以故宫的“宫门”为元素,以鲜明的红色为主色,配门钉、金辅首,选用超纤皮革为材质,做工精细。“宫门”双肩包可以做书包、休闲包或者电脑包;“宫门”旅行箱按20寸登机箱尺寸制作,采用全红色或红黑色相配,底部安装万向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五牛图:唐代韩滉《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故宫博物院的重要书画藏品。将平面纸本《五牛图》转化为立体铜质五牛图雕塑摆件,一牛俯首吃草,一牛翘首前仰,一牛回首舐舌,一牛缓步前行,一牛荆柯蹭痒,不仅再现了原作的风采,立体的五牛形象更显生动逼真。

  六、木艺馆:
  木艺馆以展销仿明清家具为特色。展销的产品皆以故宫博物院院藏宫廷硬木家具为原型制作。所有产品均采用小叶紫檀、黄花梨等高档名贵硬木为材质,按照传统工艺技法制成。
  产品介绍:
  “紫檀木雕人参如意花瓶根雕”以紫檀木为材质,采用圆透雕技法。分上下两段,上半部由人参如意花瓶构成,人参雕刻肥硕饱满,枝叶脉络清晰,如意斜卧在人参之上,如意上有一绶带,寓意为代代如意,右侧立一宝瓶,口沿纤薄。下半部为黄杨木根雕,错落有致,寓意健康、长寿、平安之意。
  “海屋添筹图”屏风以紫檀木为材质,屏心浮雕海屋添筹图,雕刻有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仙山楼阁,楼阁中陈设宝瓶,内插筹码,空中飞翔的仙鹤口中衔筹码,欲往瓶内添筹。

  七、陶瓷馆:
  陶瓷馆以故宫元素陶器的展示和销售为特色,产品以茶器、香器、花器为主,故宫元素突出,设计简约,注重生活与时尚相结合。
  产品介绍:
  “清宁•茶器”将故宫博物院藏品鎏金杯进行解构设计,融入祥云元素寓吉祥如意,铁锈釉色营造金属的质感,器皿散发祥和古朴的文化韵味。
  “十二月花神杯”灵感源于故宫藏品《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饰以十二女花神元素,共四种釉色分别展现十二女花神的风姿。共十二款,分别绘有十二个女花神花卉纹,寓意以自然为师,回归质朴优雅的美好生活。

  八、紫禁书院:
  “紫禁书院”是以传播故宫文化,分享典雅生活为宗旨精心打造的文化中心,空间提取宫廷核心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用来展示故宫文创精品,并可举办展览、文化讲座、雅集、新闻发布等活动,为观众带来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产品介绍:
  “御笔写经”抄经本套装精选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御笔所写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抄写版各一本,配高级抄经笔,可充分感受故宫文化蕴含的帝王静心写经之修心境界,因抄经笔自带墨囊,可便于经折装的抄经版经书上临写,亦有提升传统文化修养的用途。
  “官瓷遗韵 万寿盖碗套装”盖碗器型源于故宫藏乾隆青玉百寿字盖碗,由国家知名陶艺师董全斌精选优质高岭土,以纯手工揉练,拉胚喷釉;采用纯矿物釉料,自创18层堆釉法,形成自然流淌堆积的效果,层次分明,独具美感。茶杯为花口型,杯沿外展出六瓣,型似水仙,清新秀丽。釉色温润含蓄,呈蜜蜡黄,黄釉为帝王专用,用于贺寿,亦有“寿与天齐”的寓意。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鲁迅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学医,归国后从事文艺工作,以杂文为武器,抨击国内外反动派,团结左翼作家,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逐步成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后,曾与人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民权保障同盟等一系列组织,以饱满的爱国激情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代表作有《华盖集》、《徬惶》、《呐喊》等。

海棠

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玉堂富贵

玉堂是翰林院榜眼的雅称,亦指嫔妃所居之处或神仙居处,因与玉兰花之“玉”、海棠之“棠” 谐音,而牡丹寓意富贵,所以此三种花组合的图案寓意玉堂富贵,多用于绘画、器物的装饰图案。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苏绣

江南一带细丝淡彩绣品的统称,其杰出代表为上海露香园韩媛绣。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宣纸

原指出出产于唐代宣州地区的纸张。后专指明清时期以青檀树皮及少许稻草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其纸质洁白细腻,不易虫蛀,色泽经久不变,是中国的一种高级书画用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而成,水墨不易渗透,适用于在其上工整细致地描绘和反复上色,常用来画工笔画;生宣则容易渗透水墨,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多用于写意画。

画心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藻井

建筑物室内天花如穹隆状的装饰。由方井、八方井、园井层叠垒而成。正中多雕成蟠龙状,口衔宝珠。藻井一般用于较重要的殿宇。

烛台

照明用具,此处为佛前供器。其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已有各式精美的铜烛台,三国两晋时期制瓷工艺发展,青瓷烛台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铜烛台。三国有羊形烛台,西晋有狮形烛台,南朝有四管带座烛台。隋唐时期烛台的造型更加丰富。明宣德有青花八方烛台,烛台上置蜡烛形插柱。正德时期的烛台基本保持明初烛台之结构,清代仍沿袭这一器形。

正吻

正吻又名龙吻,亦称大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封护屋面前后坡交汇部位的防水构件,也是房屋殿宇的装饰构件。吻件按大小分为“二样”至“九样”不等。“六样”以上大吻体积较大,由5块、7块、9块、11块拼合而成,最多可至十三块,称十三拼。

插屏

插屏属于带座屏风的一种,通常由屏框、屏心、站牙、立柱、绦环板和抱鼓墩组成。插屏的屏心分为正面和背面,正面多用木雕镶嵌、牙雕镶嵌、髹漆描金等装饰手法刻画山水、人物、风景等内容,极为美观,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或为素板。这种屏风在明清两代风行一时,在清宫帝王和后妃的寝宫中随处可见。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压花

葫芦器制作工艺的一种。具体制作程序是先用笔在葫芦上绘稿,然后用象牙、牛角、玛瑙、玉石等硬质物做成的钝刃工具按压出外部轮廓,再依次压出轮廓内的纹理,形成浅浮雕般且富有层次感的画面。因葫芦皮质疏松,受压易陷裂,故运刀之轻重尤为重要,压花应力求皮肌尽在,不破不裂。

韩滉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贵胄和著名画家,官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德宗(李适)朝历任宰相、浙东西两道节度使,封晋国公。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他的传世名作,造型准确,形态各别,用线粗劲质朴,设色轻淡沉着,具唐代风范,属韩滉真迹无疑。

硬木

中国传统习惯中将明清以来用于制作高档家具的木材统称为硬木,包括紫檀、黄花梨、红木、鸡翅木、铁梨、乌木等,硬木以外可做家具的木材则称为柴木。

黄花梨

明清时期制作高档家具的木料品种之一。又称老花梨,黄檀属木类。我国海南岛有此树种,又名“海南檀”,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透雕

雕刻技法之一。一种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单面雕、双面雕之分。另一种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常用于民间床、窗、梁、护板的雕刻中。

紫檀木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黄杨木

黄杨木为常绿灌木,四时不凋,生长极为缓慢,传说每年只长一寸。黄杨木木质坚硬,不易开裂,因其难长,故无大料,常用以制作中型文玩陈设、印章或镶嵌等装饰材料,其色彩艳丽,佳者色如蛋黄,与深色木材互相映衬,异常美观。

屏风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海屋添筹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载:“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另一个传说是:“海中有一楼,内贮世间每人寿数,用筹插在瓶中,如令仙鹤衔一筹入瓶中,可多活百年。”故后人祝贺寿辰多用“海屋添筹”为祝颂词,“海屋添筹”亦成为古代工艺品上常用的题材。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雅集

指文人雅士吟诗作画、议论学问以及休闲娱乐的集会。

本愿

本愿全称为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和菩萨没有成就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而发的誓愿。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喷釉

又叫吹釉。具体方法是:截径过寸竹筒,长7寸,口蒙细砂,蘸釉以吹。吹之遍数,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种类而定,多至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唐英《陶冶图说》)。吹釉适用于极薄的胎体。

蜜蜡

蜜蜡与琥珀、金珀同类,都是有机矿物,成分是松脂,主要含碳、氢、氧等化学元素,带负电性,非晶体,硬度为2—2.5,比重为1.05-1.09。蜜蜡体轻,性脆,不透明,颜色为黄红、浅黄色的较差。蜜蜡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因其硬度低、熔点低、性脆等特性,所以不宜雕作大件器物,多用以雕刻小型工艺品及小摆设。蜜蜡与琥珀、金珀的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以波罗的海沿岸生产的最为著名,我国亦有出产。

黄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