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签署合作意向书
故宫博物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签署合作意向书
故宫博物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签署合作意向书
时间:2015-06-24
  2015年6月23日,故宫博物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合作签约仪式在故宫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德国考古研究院建筑所所长乌尔丽克•伍尔夫-海特教授(Prof.wulf Rheidt)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标志着故宫博物院考古工作的对外合作交流迈上新的台阶。
  此次合作,旨在从实践到理论,共同探索服务于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工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古代建筑保护事业。双方议定,自2015年至2019年,拟以“宫殿遗址考古与复原研究—以紫禁城和罗马王宫为例”、“中国与欧洲宫廷艺术品的对比研究”等为课题展开广泛合作,最终以多种手段、全方位展示紫禁城宫殿考古成果,共同推动双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180余万件(套),85%为清宫旧藏。对于这些数量巨大的非田野考古发掘所得的藏品,用田野科学考古发掘的成果来重新检视,甚至直接参与一些考古调查与发掘,是故宫馆藏文物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数十年来,故宫博物院对古陶瓷、玉器、古代绘画藏品中的建筑、家具、器物、服饰等的分析研究,多次与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瓷窑址、佛教考古等方面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开创了一条严谨、系统的科学考古研究之路。从1950年代始,故宫博物院即在宫殿建筑、瓷窑址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2013年6月,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立足自身优势,故宫博物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积极开展对外考古工作交流,先后参与印度柯林古港及帕特南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同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还拟将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地区等纳入合作考古的视野。德国考古研究院作为德国最古老的研究机构之一,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经验,近年来又致力于欧亚草原文明的互动交流研究,与中国考古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为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纪天斌,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副院长宋纪蓉、冯乃恩、娄玮,德国考古研究院建筑所研究员狄特马•库哈佩卡特博士(Dietmar Kurapkat)及国内专家学者等40余人参加了活动。
  签约仪式后,德国考古研究院专家与国内宫殿考古、皇陵考古、城市考古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及故宫博物院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并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目前正在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现场。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