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在故宫博物院成立
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在故宫博物院成立
时间:2015-09-21
  为提升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的文物修护业务水平和能力,故宫博物院与国际文物修护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Artistic Works,简称“IIC”)签署合作协议,决定成立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并于2015年9月20日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举行签约揭牌仪式,及第一期培训班开班典礼。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际文物修护学会主席莎拉•斯坦尼福斯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并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司司长林郑月娥一起,为培训中心揭幕。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主持活动,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名誉主席、美国盖帝保护研究所杰瑞•博达尼,副主席大卫•桑德斯、米克尔•斯科夫,秘书长乔•科尔比,香港特别行政区康文署副署长吴志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等出席活动。
  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第一个,也是该组织唯一的一个国际培训机构,将为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培养国际化的保护修复人才,为全世界博物馆与文物保护修复人员提供一个国际化修复技艺与保护研究的、高水准的交流平台,从而推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研究事业的发展。
  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英文简称“IIC-ITCC”),是2014年9月底故宫博物院在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第25届香港国际会议期间,与IIC进行协商并签署框架协议后,共同成立的培训机构,也是IIC首个在海外成立的文保培训机构。它是双方基于共同的宗旨、使命以及专业诉求而建立,并依托故宫博物院运行及管理的合作平台。培训中心设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通过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辖的学术与课程委员会和办公室负责组织及管理。
  成立培训中心的构思是由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率先提出。他希望加强中西方保护修复理论和科学实践的交流,促进国内外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的合作与提高,在故宫博物院建立国家级文物藏品保护中心。
  凭借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文物藏品、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和先进完备的仪器设备,并借助IIC与国际资深文保专家和学者的联系,培训中心于2015年开始举办专题培训班,以后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将以讲课、个案研究、工作示范、小组讨论与报告,以及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让学员认识文物保护的当代理论、规范和最佳的应用守则,亦会通过与来自不同机构和文化背景的学员和讲师交流,使学员互相了解和分享他们所属地区或文博机构的情况,针对各自的文保问题探索和制订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届培训班于2015年9月20日至25日举办,以“科学的预防性保护”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丹麦、加拿大的9位专家前来授课,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第一讲。在20名学员中,国内及包括港澳台地区文博界学员共11名,国际学员9名,分别来自埃及、墨西哥、希腊、澳大利亚、印度、英国等国家。本期培训班将以开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元的授课形式促进不同地区文物修护工作的业务交流,为国内外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深化学习和拓展思路的平台。
  国际文物修护培训中心的成立及第一期培训班的开班,将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揭开新的篇章。故宫博物院期望通过一系列培训交流,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传播文保专业知识;积极培养文保人才,尤其重点培养亚太地区的文保人才;探讨及解决业内共同面对的文物保护课题;创建业内的联系网络,以鼓励深化合作。

背景材料:
  故宫博物院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拥有世界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及1807558件套的丰富藏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可追溯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故宫博物院设有文保科技部,拥有一百多位负责各类文物保护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多种传统工艺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对院藏和在展的各类文物进行修复保护和科学研究。目前,文保科技部拥有以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修复技艺和古代钟表修复技艺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代表的十余个门类保护修复专业队伍,每年保护修复文物数百件,是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修复机构。
  国际文物修护学会成立于1950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为独立的国际性组织,由个人及机构会员组成,旨在为从事保护与修复文化遗的专业人员提供交流经验和知识的平台。该学会系世界三大文物保护修复组织之一,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享有盛誉,会员遍及世界各地。编辑出版业界著名专业期刊《文物保护研究》(Studies In Conservation),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会议,同时又与国际博物馆协会—文物保护委员会(ICOM-CC)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及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保持密切的合作,并设立奖项和奖学金,奖励保护修复人员的卓越成就,藉此推动大众对文物保护的关注。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大卫

大卫(Jacques Loouis David)(1748—1825年),法国著名的画家。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受教于著名画家布歇。擅绘肖像画和历史题材画,创作上具有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绪,善于通过纪念碑式的构图,表现庄严、静穆的崇高美。能够运用深厚的造型功底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大卫不仅是位将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推向高峰的著名画家,还是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为法国培养出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家,他们令法国在19世纪逐渐取代意大利而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大卫的代表作有《荷拉斯三兄弟之誓》、《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萨平的妇女们》、《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

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设立作坊。四十七年(1708年)全部迁出养心殿,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今废)北的一带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造办处设管理大臣2人,总管郎中2人,员外郎2人,主事、委署主事各1人,库掌、委署库掌24人,笔帖式15人。还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1名,负责造办处匠役进宫修造事宜。造办处下设馆、处、作、厂等作坊,分工明确,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库守、苏拉等,承应各项差务,所属各种匠役约二百名。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养心殿造办处……掌制造器用,凡治器之作十有四……”

青铜器修复

青铜器修复是利用多种工艺技术及物理、化学知识对已损伤的器物进行修整的工作。目的是使器物恢复原貌,以展示其固有的风采,显现其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修复青铜器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首先要求我们对原器作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必要时还需用仪器检测。要摸清器物的破碎状况、时代特点、腐蚀程度、花纹特征,是否有铭文等等,据此制订出周密的修复方案,然后才可进行整形、补配、焊接、粘接、去锈、作旧等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