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书籍在故宫博物院正式发布
《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书籍在故宫博物院正式发布
《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书籍在故宫博物院正式发布
时间:2015-09-08

  2015年9月8日,《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新书发布仪式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举行。故宫出版社总编辑赵国英主持,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涤,该书主编王连起先生分别致辞,并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汤华一同为新书揭幕。参加发布仪式的还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故宫博物院全体院领导及书画专家等。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由张照梁诗正等词臣奉敕编纂的一部大型的皇家收藏书画作品的著录。它用文字形式收录记载我国上迄魏晋,下至清初近两千年间书画名家最优秀的12000余种书画作品。该书不仅是中国书画鉴藏史上极为重要的大型书画著录文献,而且至今不失其用,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参考价值。
  《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首次将原版文字著录与作品图像相汇集,以文释图,以图佐文,实现了“文献”与“图像”的合一,从而使《石渠宝笈》的价值通过精心编纂,配以精当的摄影、精美的设计,最后由精进的印刷技术,最大程度、更加全面地呈现给世人。
  首先,“图像与文献合一”是本套图书最出彩的地方。为使这部可称之为“中国书画著录史上的《四库全书》”最大程度地拓展其艺术价值、鉴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本书特匹配了精选的彩图图版,使得当时著录作品原件之图像与文字记录一一对应,合璧而存于一书,方便读者进行图文检索与对照阅读。
  其次,在图文互映生辉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延续《石渠宝笈》作为书画鉴藏工具书的生命,特在彩图图版中增加了现代人对著录作品的审阅、评定意见,并注明出处。它包括张珩、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等“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以及方闻、王季迁、高居翰等中国书画研究专家、鉴藏名家共十数人对过眼作品的鉴定意见,以及各博物馆提供的馆方意见;其中部分属于从未发表过的馆藏老专家审阅记录,间有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又像是今人同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合作,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不仅如此,该书还遵循了方便查找使用之原则,本书文字部分在尽量保持符合原著录的前提下,对初、续、三编的目录体例作了适当整合,使之大致统一。通过精心设计、双色印刷,版心内容清晰美观,较好地反映了原书朱栏墨书的风貌。该书的《索引》部分也精心设计,使其单独成卷。除了人名索引、清帝索引、姓氏未详佚名索引外,还包括针对不同需要编制的小索引,如集锦、缂丝绣线、版本碑帖索引。每类索引中,都进行了科学精准的排序,以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
  该书所收录的作品,一方面有许多书画爱好者耳熟能详的精品,如《快雪时晴帖》、《伯远帖》、《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另一方面,大量清帝和宫廷书画家的作品也首次面世,满足了专家学者研究的需要。比如首次收录了大量康雍乾嘉四帝以及永瑆等皇族画家的作品,还有董邦达张宗苍金廷标、方琮等宫廷画家的力作。在碑帖一卷中更是精选了从未出版过的《圣祖仁皇帝御笔临黄庭坚书唐吴筠步虚词墨刻》、《御刻墨妙轩法帖》、《刘墉清爱堂石刻》等经典作品。
  本套图书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和故宫出版社联合出版,在原版《石渠宝笈》的基础上选配著录作品的精美彩图,统一设计、排版,汇编为40卷:第1-20卷为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朱丝栏精抄本影印合集;第21-37卷(另附赠3卷)择取分藏于国内外19家博物馆的《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彩图,并附注详尽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的鉴定意见和与著录作品相关的最新研究结论。因此,《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的出版,在我国当代书画出版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填补了我国大型书画著录文献图录出版的空白。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宝蕴楼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内府抄本

明清宫廷里设有专人抄书,均用朱丝界格,工楷缮写,所抄的书称“内府抄本”或“内府写本”。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张照

张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家和戏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乾隆元年(1736年)以挟私误军罪等廷议当斩,被乾隆帝特赦。历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等职。资学明敏,工诗善文,精音乐、绘画、书法。书法初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为“馆阁体”书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谓的“御书”匾额和书画题跋多由他代笔。奉旨与允禄主持续修康熙朝音乐著作《律吕正义》,撰拟文庙乐章,编撰《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宫廷戏曲剧本。参加编撰宫廷书画著录《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书法汇刻有《天瓶斋帖》。乾隆十年(1745年)奔父丧途中在徐州病亡。谥“文敏”。

梁诗正

梁诗正(1697—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雍正时期探花,官东阁大学士。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徴明,晚师颜真卿、李邕。有《矢音集》。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张珩

张珩(1915—1963年),字葱玉,别署希逸,祖籍浙江吴兴,1915年 2月10日生于上海。青年时期即以书画鉴定闻名。1934、1946年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195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同年调文化部文物局工作。曾任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张珩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在书画鉴定方面造诣更深。他善于探索书画用笔的规律,并把实物与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比较研究,客观地作出科学判断,成为著名的中国书画鉴定专家。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快雪时晴帖

传为东晋王羲之书,唐摹本,是一通问候友人的信札,4行28字,楷行草相间,笔法圆劲流畅,笔意贯通,相互引带,具有羲之新体所特有的流利妍媚的艺术美感。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先后为清内府收藏,乾隆皇帝视若稀世之宝,共贮养心殿西暖阁,称之为“三希堂“。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快雪时晴帖”仍在养心殿。当溥仪出宫时(1924年)因仓促起身未携带随身衣物,次日命宝熙到养心殿取衣物,出神武门时经警官白桂亮检查,在衣服中包着一个手卷,白桂亮当即予以扣留,这就是“快雪时晴帖”。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快雪时晴帖”是重要的陈列品之一,并且影印出版。在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南迁,第一批装运的箱中就有“快雪时晴帖”。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日本投降后回到南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瑆

永瑆(1752—1823年),字镜泉,号少庵、诒晋斋主人。清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封成亲王。工诗文。书法初师赵孟頫、欧阳询,后涉足前代诸家,深得古人用笔之意。精真、行二体,兼及篆、隶,名重当时,为“乾隆四家”之一。刻有《诒晋斋帖》。

董邦达

董邦达(1699—1769年或1774年),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乾隆二年(1733年)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善书画,书法擅长篆隶,颇得古法。山水宗法元人,善用枯笔。有评者谓其可与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并驾。他长年服务于宫廷,为乾隆时期著名的词臣书画家,参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内府图书的编纂。卒谥文恪。

张宗苍

张宗苍(1686—1756年),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蔗翁、太湖渔人,晚称瘦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师承清代娄东画派的传人黄鼎,擅画山水。初以主簿理河工事。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高宗南巡,以绘《吴中十六景》画册敬献,称旨,命入都祗候内廷。十九年(1754年)授户部主事。其山水画用笔沉着,山石多加积染,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具有苍劲秀雅之风,深得高宗皇帝赏识,成为乾隆朝宫廷的重要画家。《石渠宝笈》著录画作116件。71岁时卒于故里。

金廷标

金廷标(生卒年不详)字士揆,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少从父学。乾隆二十五年弘历南巡,他献画称旨,入了清宫,以作画供奉内廷。

刘墉

刘墉(1720—1804年,又作1719—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安。《清史稿》有传。工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法魏晋,乃自成家。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云:“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康有为认为刘墉书法“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刘墉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大家”。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朱丝栏

朱丝栏,原指帛书上用丝织出的界栏,红色的叫朱丝栏,黑色的叫乌丝栏,后来纸上印的红色朱线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丝栏印纸抄写的书称朱丝栏抄本。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