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我院宫廷园艺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院区举行
我院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我院宫廷园艺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院区举行
我院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我院宫廷园艺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院区举行
时间:2015-05-15
  2015年5月14日,故宫博物院在北院区举行“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故宫博物院宫廷园艺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和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张勇主任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并讲话,北京市人民政府林克庆副市长和单霁翔院长共同为宫廷园艺研究中心揭牌,故宫博物院院领导向宫廷园艺研究中心外聘专家颁发聘书,娄玮副院长主持仪式。
  战略合作,再现宫廷园林景观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藏品最丰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除宏伟的古建筑群、精美的文物藏品外,还拥有完整的皇家宫廷园林。其蕴藏珍贵的历史遗存、实物景观以及丰富的档案和研究资料,长期肩负着故宫宫廷园林景观的保养及维护工作,使其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皇家风范,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作为北京市属公园的管理部门,下辖颐和园、北海、景山、香山公园等皇家园林以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长期从事皇家园林的保护、管理及研究工作。
  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深入挖掘皇家园林艺术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科学地保护皇家园林的历史景观,加强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及保护研究水平,全面展示皇家园林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皇家园林方面,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有着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次协议的签署,是为了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发挥1加1大于2的作用,进一步深入挖掘皇家园林艺术的价值内涵,提高管理水平,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我国皇家园林艺术保护与研究领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加强研究,成立宫廷园艺研究中心
  宫廷园艺研究中心5月14日在北院区正式挂牌成立,依托北院区现有花房以及故宫院内保留的历史遗存、实物景观和档案研究资料,开展研究工作。故宫博物院宫廷园艺研究中心是故宫研究院下设的非建制研究机构,旨在挖掘和研究宫廷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以及宫廷传统花卉植物的栽培历史、技艺,并通过研究提高故宫古树名木养护水平及科学保护方法,进而带动和指导全院的庭园管理工作。
  传承遗产,展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伴随故宫古建筑营建修缮产生发展,是有序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故宫博物院一直从事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工作,逐步培养技艺人才。在北院区,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按工作计划进行学员的培训工作,以实操训练形式培养学员专项技艺,为非遗的传承和学员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此次学员的专项培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木作斗拱制作、瓦作透风砖雕、彩画作彩画小样绘制及烫样复制。
  木作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形制,安装在建筑物的檐下或梁架间。由一些斗形构件和一些拱形构件及枋木组成,在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部位与功能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平身科斗拱、柱头科斗拱、角科斗拱、平座斗拱、溜金斗拱等。故宫太和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其下层是单翘重昂七踩溜金斗拱,上檐是单翘三昂九踩斗拱。此次制作的为太和殿下层平身科单翘重昂七踩溜金斗拱1:1的实样模型。
  瓦作透风砖:透风是在古建筑中使用与墙体相同材质青砖雕刻而成的一种墙体专用构件,安装在被墙体外侧包砌的柱子上下两个部位,通过砖上孔洞及墙体与柱子间的缝隙使空气对流,以防木质柱子糟朽。透风砖雕图案选材丰富,有花、草、鸟、兽等,图案精美,寓意吉祥,将功能性与美观性进行有机结合,是官式建筑做法讲究的一种具体体现。
  彩画作彩画小样:彩画小样是按照建筑彩画样式,依比例缩小并可以反映同一开间内各个构件彩画的设色、纹饰等匹配关系的彩画样品。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匠师进行制作,主要用于记录彩画的色彩、纹饰、构图,是彩画保护研究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彩画小样制作工艺与彩画绘制工艺基本相同,能够反映彩画的各项工艺流程及特点。此次制作的龙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小样是旋子彩画较为常见的一种。
  烫样:“烫样”之称始自清代,为官式古建筑营造中一种特定的建筑模型,因在其制作时需用烙铁熨烫成型故而得名。烫样不仅注重建筑结构、外观院落和小范围的组群布局,也注重建筑上的装饰、内外檐彩画、装修和室内陈设等。烫样是根据建筑物的设计情况,按比例制作,并且标注有准确的尺寸,是了解当时建筑情况的主要依据,它真实反映当时的建筑设计思想、建筑发展水平和工程技术状况。此次制作的烫样为故宫长春宫烫样,反映了清代长春宫的原貌,与现存长春宫建筑布局及建筑形制基本相同,只是院中戏台现已无存。
  合作修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落户北院区
  目前,故宫博物院拥有文物藏品总数为180余万件(套),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其中珍贵文物168余万件,占总数的93.2%。对于如此庞大的文物藏品量,故宫博物院的展示和修复空间远远不足,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平安故宫”工程的有力推进,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故宫文物安全保护、修复和文物展出空间等问题,确保文化遗产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职能。
  自2013年初,故宫博物院就与东城区人民政府开展“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利用东城区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让众多非遗传承人参与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逐步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七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
  现阶段,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已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慈宁宫东南围房的文物抢救性修复工作室整体迁至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并对北院区修复工作用房的安防、消防、电力、供水等系统进行了改造,设立了周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度,建设完成了符合文物修复保护要求的修复工作室。今年5月初,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已经办理了文物点交手续,委托专业公司对文物进行包装运输,并将文物安全送至北院区。目前,北院区设有车马轿舆、中和韶乐、金属三个文物修复工作室,故宫博物院分别与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北京同兴和古典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等展开合作,并选取桌、椅、凳等部分木器文物,编钟架等漆器文物,炭盆铜罩等金属文物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作为“平安故宫”工程的核心内容,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有利于故宫博物院的功能进行拓展与补充。至2020年,“平安故宫”工程将实现中长期目标,故宫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基本上进入安全健康的状态。届时,故宫博物院亟待修复保护的大量珍贵文物将得到更好的尊重与保护,呈现出完整、健康的状态,来迎接世界各地的观众。

景山

景山本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称,在此则为乾隆所设的与南府并行的演戏机构名称。乾隆南巡时,江南优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员选送名伶入宫。大批苏、扬名伶入宫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习艺,以别于由太监组成的“内学”。景山设有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及其它一些部门,与南府共同承应宫中演戏。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烫样

明清建筑工程中用纸、纸板、纸浆等制作的建筑模型。因制作时需用熨斗烙烫成型,故称烫样。

平座

楼阁上的出檐廊。

太和殿

画样

清代建筑工程中绘制的设计图纸,表现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立面以及装修细部等。

旋子彩画

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旋花为主题进行构图的彩画,按其用金量的不同,又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数种。

墨线大点金

清代旋子彩画做法名称之一。其图案均以墨线为轮廓,不退晕,仅在旋花部分的旋眼、栀花心、菱角地、宝剑头沥粉贴金。枋心内图案可有不同做法。此种彩画是旋子彩画中等级仅次于金线大点金的一种。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长春宫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周密

周密(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家藏法帖、名画颇多,精鉴赏,善为梅竹兰石,能书,工诗词。著有《齐东野语》、《思陵书画录》等。

慈宁宫

金漆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为《髹饰录》所谓的“罩金漆”,其工艺为在木胎漆地上贴饰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