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秉琦学术思想座谈会暨《我的父亲苏秉琦》新书首发式在故宫博物院举办
苏秉琦学术思想座谈会暨《我的父亲苏秉琦》新书首发式在故宫博物院举办
时间:2015-12-02
  2015年11月24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举办“苏秉琦学术思想座谈会暨《我的父亲苏秉琦》新书首发式”,由苏恺之先生撰写、三联书店出版的《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为广大公众打开了了解和感悟苏秉琦先生求学经历、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又一扇窗口。
  故宫博物院邀请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考古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紫禁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从先生的求学经历、对中国考古学实践的探索、对中国考古学理论的创立、对中国考古学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以缅怀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追思苏先生对中国考古做出的开创性贡献,重温苏先生对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探索历程,步武前贤,促进新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苏秉琦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厥功至伟、其德永馨,先生的思想理论体系为中国上古史研究和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指明了正确途径,也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不断努力奋进的方向,先生所致力的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也必将与我国文化事业一道迈向光辉的未来。正如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先生所讲的:“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进程中曾引导我们前进而且仍将引导我们前进的一位极为重要的考古学家,是一位巨人。当今中国考古学仍处于苏秉琦所开创的时代,我们仍要高举苏秉琦的旗帜,才能将中国考古学推向前进,才能超越苏秉琦,走出苏秉琦时代。即使到了那时,这曾经存在的苏秉琦时代,仍永远是屹立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块极为巨大的丰碑。”这不仅是对苏秉琦个人的褒奖和崇敬,更是对以苏秉琦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学家为中国考古学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的高度肯定。
  故宫博物院举办这次极富纪念意义的座谈会,得到全国文博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也为进一步做好故宫考古工作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引。
  紫禁城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宫殿建筑群,其建成近600年来,虽然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内部各种宫殿、房屋、院落、围墙、道路、排水系统等的局部的废弃、重建、改建、迁移等从未停止过。对古建筑的研究既是建筑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广义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利用考古学方法研究紫禁城的古建筑,特别是宫殿建筑,对于紫禁城的科学保护乃至建筑史学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主要的现代综合性博物馆,从创建起都与现代考古学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来,也一直与考古学科、考古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故宫博物院于2013年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并在紫禁城内配合“平安故宫”工程需要开展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这些发现在研究元明清三代宫殿的建筑沿革方面、官式建筑的地基处理技术方面、在宫殿区域修建或重建时对早期基址的处理方面等等,均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同时,这些考古发现,也丰富了故宫博物院展览的内容,使学术界和观者可以了解到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故宫,而且新发现的这些遗迹和对其的保护也完善了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的体系和内容,其意义现实、影响深远!
  故宫考古工作也将以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为指引,紧跟考古学科发展的步伐,积极与各高校、中央及地方的文物考古机构合作和交流,脚踏实地,勇于探索,逐步建成一所符合考古学研究规律和故宫博物院实际,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学术民主、体制开放、机制灵活、充满生机的新型科研机构,不断提升故宫考古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尽一份力。


背景材料:
  苏秉琦,1909年10月出生于河北高阳北沙窝村。1924年升入河北省立六中(保定一中前身)。1928年毕业即升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历史系。大学期间才华出众,曾应冯玉祥将军之邀,去军队讲授《唯物史观世界史》。1934年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1949年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全国解放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间,1952年在全国首创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出任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直到1982年。1978~1984年任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从1978年起为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1997年6月3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其代表作品有《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等。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现代考古学的泰斗、一代宗师,全国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考古理论研究和大量实践中,创立了考古学上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学说和考古学基础理论。如:1、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2、找到中国文明起源“破密”钥匙;3、分层中华民族的形成道路;4、论述中国的传统精神等。
  学术贡献一: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的认识
  重建中国史前史、重建中国古史框架、构建中国国史框架模式,是苏秉琦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而产生的其学术研究的三步跳跃。这三次跳跃,使苏秉琦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术贡献二:
  “由氏族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的认识
  苏秉琦对“由氏族向国家发展转折”的认识,是在开展重建中国史前史中提出来的。其最初的认识是在1991年四五月间论述《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提出的。其明确提出了距今6000年是从氏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的观点,在该文中论述国家起源与发展阶段三部曲时,将农业的出现、新型工具的产生作为“上万年的文明起步”的前提下,又提出辽西地区从氏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是在距今七八千年,比中原地区的转折点早一二千年。
  学术贡献三:
  对红山文化后期的社会性质的认识,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围绕他对建立中国古史框架的阐述,将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存的文化性质确定为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即“古国——方国——帝国”国家起源与发展阶段三部曲。
  学术贡献四:
  著名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论,即:
  1、陕豫晋邻黄地区。2、山东以及邻省一部分地区。3、湖北和邻近地区(汉水中游区、鄂西区、鄂东区)。4、长江中下游地区(宁镇区、太湖区、宁绍区)。5、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赣北区、北江区、珠江三角洲)。6、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昭盟中心区、河套区和陇东中心区)。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年),字焕章,原名基善,安徽巢县人。行伍出身,曾任北洋陆军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将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他电邀孙中山北上,并将清废帝溥仪逐出紫禁城。1926年在五原誓师,宣布脱离北洋军阀,加入国民革命军。1927年一度附和蒋介石“清党”反共。1928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同年亦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理事之一。后与蒋介石冲突,爆发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后赞成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独裁统治。1933年后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派出考察水利,在美国反对美国政府援蒋内战。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会主席。同年9月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船经黑海时不幸遇难。

学术委员会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始建于1953年,最初名为“学术工作委员会”,其委员包括故宫博物院以及社会各界文物专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负责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与研究工作。这一学术机构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智囊团”,曾对故宫博物院的建设起过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停顿了三十多年后,到今年终于又恢复了活动。其在带动我院各项业务工作的蓬勃发展,统筹规划我院的陈列、文保、科研、出版、网站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集中科研力量重点攻坚等方面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因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而得名。红山文化居民定居生活,进行农耕生产及畜牧、狩猎等活动。已出土的玉器有十几个品种,造型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或作为神灵的动物。其形象古朴浑厚,注重造型的神奇而不讲究图纹的华丽,具有北方民族文化质朴豪放的风格。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

太湖

太湖,在江苏吴县西南,跨江苏、浙江二省,景色优美,湖中小山甚多,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