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2016年5月10日,由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璞石书院藏本)首发式暨捐赠仪式在故宫博物院紫禁书院举行。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璞石书院院长秦树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原党委书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树栋,故宫研究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张志和,故宫出版社总编辑赵国英、副社长关琪及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出席活动。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书法作品,择其精华,校勘编次,从全国各地调集书法石刻艺人高手摹刻上石。帖中收录乾隆帝珍爱的三件东晋墨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墨宝收藏在紫禁城的“三希堂”,所以法帖命名为《三希堂法帖》。法帖共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末135位书法家的340件书法作品,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集到的历代名家的法书墨迹精品。这部宫廷刻帖,主持编选者都擅长书法,加上刻拓精良,使得这部法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
此次山东璞石书院文化有限公司和故宫出版社合作,隆重推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璞石书院藏本)古线装版和高仿真典藏版,所采用底本为璞石书院旧藏的民国初年拓本。其中古线装版全套共10函40册,拓本32册并附刊点校版《释文》8册,全本点校释文,填补空白之举,方便学习与阅读,具有实用性,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宣纸精印,古法线装,丝帛函套,装帧考究;高仿真版全套32册,限量防伪发行200套,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全数字化纳米仿真技术,对原帖珍品进行原大高仿真还原制作,是研究、鉴赏、临摹的极佳范本,具有收藏价值。《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璞石书院藏本)的出版必将对书法艺术者的学习、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创造时代文化经典做出应有的贡献。
首发仪式结束后,璞石书院院长秦树明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等4家单位各捐赠了《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古线装版图书1套。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蒋溥(1708-1761年),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蒋廷锡子。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兼署礼部尚书,掌翰林院事。既从事书籍编纂等活动,又是一位有成就的画家。谥“文恪”。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梁诗正(1697—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雍正时期探花,官东阁大学士。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徴明,晚师颜真卿、李邕。有《矢音集》。
清乾隆皇帝将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珍贵书迹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颜曰“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名迹刻石,共三十二卷,称“三希堂法帖”,该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清内府所刻丛帖中的翘楚。刻石现藏北海阅古楼。
王珣(350—401年),《晋书》本传载:“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王导之孙,王洽之长子也。王珣早年追随桓温,为其重用,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后累官辅国将军、吴国内使,尚书仆射。隆安初(397年)(晋安帝司马德宗)迁尚书令,赠车骑将军,开府,谥献穆。”王珣富于才学,雅好典籍,以词翰著称,深受晋孝武帝司马曜重用。长于书法,《宣和书谱》载:“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宣和内府藏王珣书二件,《伯远帖》为其中之一。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传为东晋王羲之书,唐摹本,是一通问候友人的信札,4行28字,楷行草相间,笔法圆劲流畅,笔意贯通,相互引带,具有羲之新体所特有的流利妍媚的艺术美感。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先后为清内府收藏,乾隆皇帝视若稀世之宝,共贮养心殿西暖阁,称之为“三希堂“。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快雪时晴帖”仍在养心殿。当溥仪出宫时(1924年)因仓促起身未携带随身衣物,次日命宝熙到养心殿取衣物,出神武门时经警官白桂亮检查,在衣服中包着一个手卷,白桂亮当即予以扣留,这就是“快雪时晴帖”。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快雪时晴帖”是重要的陈列品之一,并且影印出版。在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南迁,第一批装运的箱中就有“快雪时晴帖”。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日本投降后回到南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指出出产于唐代宣州地区的纸张。后专指明清时期以青檀树皮及少许稻草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其纸质洁白细腻,不易虫蛀,色泽经久不变,是中国的一种高级书画用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而成,水墨不易渗透,适用于在其上工整细致地描绘和反复上色,常用来画工笔画;生宣则容易渗透水墨,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多用于写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