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文化讲座 展示故宫文创——故宫博物院与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合作开创文化传播新空间
举办文化讲座 展示故宫文创——故宫博物院与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合作开创文化传播新空间
时间:2016-06-27
  根据故宫博物院与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今年1月份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6月26日,双方首次合作在天津东疆游轮母港的“海洋赞礼号”上实现,通过专题讲座、故宫文创展示等系列文化活动,让故宫文化走出紫禁城,以有别以往的渠道和平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当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了《故宫的世界 世界的故宫》专题演讲,故宫博物院研发的100余件(套)特色文创产品也同时进行展示。各界嘉宾上千人参加了活动。
  故宫博物院作为在明清两朝皇宫及其丰富文物收藏基础上成立的博物馆,珍存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是向外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在“一带一路”进入“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之下,应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引领作用,履行故宫博物院推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是一个全球性游轮品牌,有着46年的创新历史,旗下拥有23艘游轮,开创了诸多行业先河。同时其注重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不仅让更多中国旅客能够从家门口出发,体验到国际一流水准的游轮假期。而且,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也有更多外国旅客在中国登船开始游轮旅行。因此,承载数千名来自国内外旅客的游轮将成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也需要更多地共享文化成果、提升文化传播力度,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单霁翔院长精彩的演讲,不仅将丰富厚重的故宫文化传递给听众,也让故宫博物院锐意创新、不断发展的理念和梦想得到传达,让听众既能够感受到“古老”故宫古建筑、文物之魅力,感受到一代代故宫人的坚守,感受到故宫博物院为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同时能够感受到充满活力的“年轻”的故宫,感受到数字故宫、故宫文创的精彩,感受到故宫博物院在不断探索,满足更多公众的文化需求,让故宫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出去”,更加“接地气”,实现“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作为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双方精心挑选了100余件(套)故宫元素的文创产品,在游轮上进行展示,以丰富的故宫元素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旅客的关注,让故宫文化得以新的方式进行传播。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2015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博物馆条例》,鼓励“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2016年3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创意产品的积极性,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些政策的推出,使文化创造、文化创新、文化创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故宫博物院也将继续秉承“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初衷,研发出更多具有高文化创意附加值,并能够代表故宫文化水平的创意产品,同时不断创新思路,以新的平台、新的方式不断拓展故宫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让人们通过产品直接触摸和感受到故宫文化,从而传播故宫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此次双方的合作,让故宫文化来到皇家加勒比,通过这个国际性的平台向旅客们讲述故宫故事,将博物馆融入人们的生活,让故宫文化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传播与弘扬,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在文化传播事业中的一次创新和尝试。
未来,双方还将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方式和内容,在皇家加勒比全球船队游轮上进行不断尝试,通过举办故宫历史文化的专家讲座、展示故宫文创产品、实现数字故宫社区成果链接等多种形式,更好地传播故宫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共享文明成果,推动故宫文化传播事业的不断进步,为服务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背景材料:
  皇家加勒比旗下的游轮航线涵盖了全球最受欢迎的诸多旅游胜地,如加勒比海、欧洲、阿拉斯加、南美、亚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船队拥有多种其他公司无可比拟的功能和设施,其中包括百老汇式的娱乐表演,以及业内广受好评的专门针对家庭和探险爱好者的娱乐项目。在船上,游客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由每位员工和船务人员提供的无微不至的金锚服务,凭借这一享誉世界的服务,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已连续13年在TravelWeekly读者投票中蝉联“最佳游轮公司”大奖。
  “海洋赞礼号”于2016年4月在德国船厂下水,由英国南安普顿出发,经过53天“赞礼世界之旅”于6月抵达中国天津,将于6月28日开启其首个中国母港航季,并于10月底启程前往香港、澳大利亚,为亚洲和澳洲的游轮爱好者提供丰富的海上度假选择。
  “海洋赞礼号”是皇家加勒比旗下量子系列的第三艘游轮,因极富创意和高科技含量的设施,被誉为“来自未来的游轮”,并因其搭载数量众多、极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它是“海洋量子号”的姐妹船,是皇家加勒比旗下又一艘一下水即部署中国营运的豪华游轮。与量子号一样,赞礼号造价10亿美元,总吨16.8万吨,最大载客数4900人,是全球最新、亚洲最大游轮,包括北极星、甲板冲浪、风洞极限运动在内的极富创意的娱乐项目、18家菜式迥异的国际都市用餐体验、复式海上豪宅套房和机器人酒吧等超越传统游轮的设计理念。
  皇家加勒比是中国游轮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先品牌,从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消费者和旅行社业界的喜爱,并获得了一系列来自于业界和消费者的肯定及奖项。随着“海洋赞礼号”、 “海洋量子号”、“海洋水手号”、“海洋航行者号”、“海洋神话号”部署于中国海域,这五艘游轮将组成中国所有游轮品牌中的最大船队,这不仅履行了皇家加勒比对于该市场的承诺,也将进一步巩固品牌的领先地位。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旗下拥有25艘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游轮,航线涵盖了全球最受欢迎的诸多旅游胜地,如加勒比海、欧洲、阿拉斯加、南美、亚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需要了解其他信息或进行预订的游客可致电旅行社,访问RoyalCaribbean.com或致电4008850277。

附件:部分重点故宫文创产品介绍
  一、时尚生活用品
  “宫廷娃娃”系列产品都以“萌”为设计理念,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青睐。他们是来自紫禁城的一群可爱精灵,包括小皇帝、小皇后、小阿哥、小格格、御前侍卫、八旗娃娃、状元郎等众多“宝贝”形象。做成摇头娃娃、车载娃娃、手机座、桌边娃娃、调料罐、存钱罐、小盆栽、创意摆件、便签夹、首饰盒、手机壳等丰富多样的类型,可谓质美价廉、琳琅满目。
  “宫门”箱包系列以故宫的“宫门”为元素,以鲜明的红色为主色,配门钉、金辅首,选用超纤皮革为材质,做工精细。“宫门”双肩包可以做书包、休闲包或者电脑包;“宫门”旅行箱按20寸登机箱尺寸制作,采用全红色或红黑色相配,底部安装万向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海水江崖手绣系列选取故宫博物院藏皇帝龙袍上的海水江崖纹饰进行设计,将调整好的纹饰以传统手工绣花技艺运用于高端真丝披肩和手包上,呈现宫廷典雅高贵的感觉。
  蓝色大凤素绉缎披肩,以故宫藏品月白缂丝凤梅花灰鼠皮氅衣为灵感来源,以寿字和大凤为主体图案,四周环绕梅花,风格清新秀丽。疏梅横斜绕以象征长寿的团寿字,是中国传统经典图案。
  “胤禛美人图”系列雨伞共有4款,图案选取故宫博物院广受欢迎的清代宫廷仕女画《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其中4幅画进行设计。雨伞分别为春款、夏款、秋款、冬款。春款整伞颜色为浅绿色,主要图案选取仕女立持如意的形象,并配合繁花似锦的牡丹花图案。夏款整伞颜色为粉色,主要图案选取仕女在烛光下行针走线的形象,并配合盛放的荷花图案。秋款整伞颜色为橙色,主要图案选取仕女观赏喜鹊时的形象、并配合宁静的竹叶图案。冬款整伞颜色为宝蓝色,主要图案选取仕女持镜自赏的形象,并配合梅花的图案。
  二、雅致文房用品
  1、“御笔写经”抄经套装
  以最虔诚的清净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者“写经”,被佛教僧众和修行者视为必修的修持行门之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于日理万机之暇,仍择经而书,诵经刻典,既为家人祈福,更是在寻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皇帝御笔写经乃是稀有之物,数百年来一直深藏宫中,鲜为人知,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书品精良,装潢考究,书写材料独特,是清宫留存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今展现于世人面前,与贤君同修佛法,善莫大焉。
  该套装精选康熙御笔《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雍正御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集佛教三大经典、三代帝王手迹于一体,特做成以抄经版行世。套装内配有高级抄经笔,书写流畅,因抄经笔自带墨囊,便于经折装的抄经版经书上临写,既可充分感受故宫文化蕴含的帝王静心写经之修心境界,亦可祈福修身。
  2、“宋元画意•花鸟笺”礼盒
  “宋元画意•花鸟笺”礼盒内容取材于故宫博物院藏的诸多诗意、境界、情趣兼备的宋代名画,将清雅的宋代工笔花鸟神韵融入现代生活,使我们与古人共同感受这份愉悦。
  其中,“驯禽俯啄”便笺源于宋《驯禽俯啄图》页。画家将宋代院画的典雅工细和诗意融入画面之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勒,设色轻敷淡染,既体现了状物精微的写实精神,又表现出空灵的审美追求。“绣羽鸣春”便笺源于宋《绣羽鸣春图》页。太湖石粗疏的皴染,与小鸟翎毛之精细形成对比,主次分明。不仅体现了画家从自然景致摄取形态的高超的写实能力,又将深意蕴含其中,小中见大,引人遐思。
  两本书画便笺内页延续传统信笺的书写形式,并融入现代设计,为柔软的便笺加以硬质外壳,配以如意云头琉璃珠,更加便携实用。
花鸟笺纸源自宋《果熟来禽图》、宋《垂柳飞絮图》页、宋《枇杷山鸟图》页。花笺中所包括的这三件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折枝花卉的构图方法,以活泼的形式突出表现了枝叶、果实的色彩和禽鸟的情态,大不盈尺却美仑美奂,在饱满丰硕的果实和小鸟怡然自得的鸣唱中,提升了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目的,令人赏心。
  每种画面八枚笺纸,使用宣纸彩色印刷其上,带给使用者美好的书写体验。
  3、“天子华服”笔记本套装
  故宫博物院现有织绣类藏品18万余件(套),其中包括大量清代皇帝在典礼、祭祀、巡幸出行等不同场合穿着的冠服、佩饰及华美的袍料、锻匹,为研究清代皇帝服饰的材质、制作工艺、纹饰内涵、服饰结构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天子华服”笔记套装基于故宫出品“清代皇帝服饰”APP内容精华,汇集了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及文献资料,综合织绣专家研究成果,系统而清晰地梳理宫廷服饰制度,提供一部观赏性极强、详细解读皇帝服饰的图录。
  “天子华服”笔记按服饰穿用场合分类,分为礼服、吉服、常服、戎服、行服、便服六册,配有故宫精美藏品,全面展示古代最高服饰讲究。封面采用仿绢质感纹理,每本内彩页丰富,从头冠、配饰、服装等各个角度全面解析清代天子的富有礼制又华美雍容的服饰规范,套装配龙袍包装袋,为实用或馈赠良品。
  4、“三星集瑞”笔记本礼盒
  笔记本礼盒撷取故宫藏红漆嵌螺钿寿字纹炕桌、缂丝《三星图》、红漆描金福寿纹桃形攒盒之元素,制成精装笔记本、便携本、随形笺各一本,三件文物的题材皆寓意祥寿绵延、富贵和顺,是为寓意吉祥的伴手佳品。本册内页纸张全部采用国际认证的中性上质纸,书写体验极佳。
  其中,仿螺钿万寿笔记本封面图案源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红漆嵌螺钿寿字纹炕桌。炕桌的桌面镶嵌有寿字共一百二十个,侧沿四周布满绵延不断的卐字,寓意“万寿无疆”。清代康乾盛世之时,帝后及百姓高寿者甚多,时人以此为盛世之象,德感天地。此外,此笔记本在国内首次使用仿螺钿镶嵌的效果,从视觉和触感上逼真呈现,工艺上乘。更有将中国古代唯一一部记录大漆工艺的专著《髹饰录》设计于内页之中,是为有内涵的笔记本。
三星便携笔记,封面为清代缂丝《三星图》:福星禄星寿星三仙手捧寿桃、怀抱小儿,身旁寿鹿衔芝,仙鹤呈祥,寓意多福多子、富贵长寿。此件缂丝珍品乃是皇子时期的嘉庆帝为父皇——乾隆帝庆贺万寿庆典呈献的寿礼,以表达尊亲孝道。
  九桃福寿便笺,封面图案为清代红漆描金福寿纹桃形攒盒。桃乃长寿的象征,此攒盘为清帝万寿庆典时的贡品,内有九桃,九为极阳之数,此贡品寓意吉祥和顺、万寿无疆。
  便携笔记及便笺内页均以仙鹤、寿桃等吉祥纹饰设计底纹,增加使用过程中的乐趣。
  三、精品创意摆件
  超影铜马,以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乾隆八骏为原型,将平面的马转化为立体的马。乾隆八骏之超影是乾隆帝最钟爱的马,其背如龙,颈如象,姿态骁勇,鬃毛飘洒,气势奔腾,蕴含马到成功的吉祥寓意。
  五牛图,以故宫博物院的重要书画藏品、中国传世名画之一的唐代韩滉《五牛图》为蓝本,将平面纸本《五牛图》转化为立体铜质五牛图雕塑摆件,一牛俯首吃草,一牛翘首前仰,一牛回首舐舌,一牛缓步前行,一牛荆柯蹭痒,不仅再现了原作的风采,立体的五牛形象更显生动逼真。
  “金发塔”,设计理念源于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病逝于圆明园长春仙馆,乾隆帝为表示对已故母亲的孝敬,在其母去世不到一月时,即下诏制作金塔一座,专盛皇太后御发。该款产品的制作结合了现代铜雕工艺,对原藏品作出适当的简化设计:塔身整体呈圆形,上宽下窄,纹饰精美;塔底为莲花瓣正方形须弥座,正中刻佛花一朵,两层莲花瓣纹之间是三层金刚圈;在各层适当部位镶嵌有绿松石、珊瑚等珠宝。在保留原文物精髓的同时,恰当处理了装饰与造型间的繁简关系,高峻玲巧又不失华丽高贵。
  “火麒麟”。龙头、马身、龙鳞的麒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祥瑞神兽,寓意太平、长寿、兴旺事业和辟除不祥。中国人相信麒麟的出现,会带来家庭、事业各方面的幸福。本款“火麒麟”产品的设计理念,来自于慈宁门前的铜鎏金麒麟,在原文物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升华,通过运用现代铜工艺,将麒麟昂首阔步的威武雄姿展现得栩栩如生,赋予其新的活力。
  “铜质唐卡”的设计理念,来自于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旧藏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本款产品运用紫金刻铜工艺,实现了唐卡的材质转换,不仅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也让产品本身更显庄重。
  “有福狮足熏炉”上的祥云纹饰,源自故宫博物院院藏皇帝服饰上的祥云图案,寓意福瑞吉祥,并凸显恢弘的皇家气度。此款产品的炉盖以龙为钮,龙首高昂、双目炯炯;饰以镂空云纹和蝙蝠纹,寓意祥福连绵;双尾螭龙蜿蜒呈炉耳。器型古典厚重,纹饰大气恢宏,铜色醇厚润泽。
  “故宫宝鼎”的造型,源自乾清宫殿前月台的鎏金香炉。该款产品为三层结构,上层造型设计融入了殿宇屋檐元素;中部为饱满的炉身,出烟孔镂空而成,环绕双龙戏珠浮雕,配以高贵庄严的朝冠耳;下层三足圆硕,配浮雕祥云纹。产品因融入多种故宫元素,使整体造型不仅古朴庄重,又典雅秀美。
  “莲纹楼式四方炉”上的炉身纹饰,源于皇帝寝宫和东西六宫中普遍使用的“福寿”软天花图案,有“福寿双全”的吉祥寓意。该产品制作工艺考究,炉身方正大气,整体器型古朴沉稳。
  四、其他(十二美人四季香)
  “十二美人图”为清代宫廷画家以工笔重彩绘就,曾作为屏风画陈于圆明园深柳读书堂,与当时尚为皇子的爱新觉罗•胤禛日日相伴,描绘了十二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观竹、沉吟、赏蝶等清娱情景。本款“四季香”依季节变化特选倚门观竹、抚书低吟、持表对菊、裘装对镜四位女子为代表,将美人的风姿绰约与居室环境的端庄雅静相融合,再选择气质吻合的传统香方,加以调整,再现了古典生活方式中的雅静与修心之美。
  本款产品“十二美人四季香”以清代乾隆等帝王御用香方为蓝本,吸取了魏晋及唐宋时期多款香品的配伍特点,制作精选上等道地香药,结合五运六气演化配伍,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制作。
  传统和香是由诸多品类的香药配伍和合而成,每位香药都有自己的个性,如要使其充分和合为一体,窖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传统和香皆“久藏不朽,常用无障”,时间愈久气韵愈是美妙。本款产品经至少一百二十天窖藏而成。不含任何人工化学添加,香气纯正,香韵高雅。常闻不厌,愉悦身心。
  佐茶、佐书、佐琴;雅聚、幽居、禅坐,妙用随心。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时皆宜。
  “沐春”之香是在乾隆帝“四季”香方的基础上融入魏晋风格,严格按传统理法配伍而成的香品。该香气韵浩方,如国画中的泼墨山水,酣畅淋漓中不乏点睛之笔。品香者如能静心观守,则可感受到万物复苏之际,虽天地间风云激荡,本性处却灵光普照,令人如沐春风,是一款高品质的生活用香。
  主要香药:零陵香、枫香、丁香皮、沉香虫漏、高良姜、豆蔻、香蒿、柏叶、松香等。
  “夏露”之香是以乾隆帝“长夏”香方为蓝本,融唐代“荷韵”香方之配伍特点,和合而成的传统香品。该香华贵典雅,香气温润,如袅袅翠烟,亦如飘渺晨雾,香韵悠长,是一款适合于各种文化场所,居家生活的妙品。
  主要香药:檀香、芸香、薄荷、沉香、白茅香、乳香等。  
  “秋月”之香根据乾隆帝“秋好”香方为基础,融汇宋代描绘秋季风情的名香配伍特点和合而成。一炉清香起,如明月悬空,身心通达,似可闻天籁之境,适宜于书斋琴房、幽会雅聚、养生安居。该香品有怡情安性,清净身心,通和有无之功。用药以归聚安和为本。选药考究,炮制和合严谨。
  主要香药:降真香、安息香、官桂、白茅香、香附子、沉香等。
  “冬雪”之香是融汇宋代苏东坡“雪中春信”香的特点,和乾隆帝“春雪”香韵配伍制作的香品,立意为寒冬时节雪花曼舞,万物尽藏。惟梅知春至之先机,净心闻雪,含苞待放,是一款既适合于高朋雅会,书斋画堂,又可用于幽居禅坐的高端香品。该香清雅高洁,去秽化浊。燃一炷如置身雪中梅园,不知天地岁月矣。
  主要香药:海南野生沉香皮油、没药、龙脑、降真香、安息香、丁香等。

千人

武职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中尉、属国都尉、西域都护下各有千人官。”

阿哥

满语,意为兄长。清初用于贵族子弟的通称,后成为皇子的专有称谓。

八旗

为努尔哈赤创建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之分,统率官员分都统、参领、佐领几级,是为清军主体和骨干力量。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仕女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本愿

本愿全称为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和菩萨没有成就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而发的誓愿。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太湖

太湖,在江苏吴县西南,跨江苏、浙江二省,景色优美,湖中小山甚多,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

太湖石

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太湖石为产于太湖区域的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头,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常被作为装饰纹样,寓意长寿,亦称寿石。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宣纸

原指出出产于唐代宣州地区的纸张。后专指明清时期以青檀树皮及少许稻草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其纸质洁白细腻,不易虫蛀,色泽经久不变,是中国的一种高级书画用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而成,水墨不易渗透,适用于在其上工整细致地描绘和反复上色,常用来画工笔画;生宣则容易渗透水墨,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多用于写意画。

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的服装种类之一,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三种,主要穿用于巡幸和狩猎等外出骑行之时。其中行服袍的形式如常服袍,而最大的特点是身长较常服袍减短十分之一,右裾裁下一尺见方的一幅,观之似缺一块,故又称“缺襟袍”。裁下的一幅用钮扣与袍相系,步行时可放下,骑行时则撩开系上,以便于骑马,设计十分巧妙。

螺钿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画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

炕桌

在炕上使用的矮形桌案。此种家具形体不大,且四足较低,故又称矮桌。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攒盒

盛放物品的盒子,内部一般分层,并分成许多小格。

嵌螺钿

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侧沿

桌面四边垂直的部分称侧沿。

万寿无疆

典出《诗经·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为在朝堂上捧举起大酒杯,祝国君万年长寿无尽。

《髹饰录》

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黄成所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福星

福星对应天上的岁星,即木星,福星根据人们的善行施赠幸福。

禄星

禄星即文昌宫的第六颗星(《史记•天官书》载“文昌宫……六曰司禄”),掌管人间的官职禄位,荣禄贵贱。

寿星

即老人星,人们常把其塑成头部长而隆起的老人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

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韩滉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贵胄和著名画家,官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德宗(李适)朝历任宰相、浙东西两道节度使,封晋国公。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他的传世名作,造型准确,形态各别,用线粗劲质朴,设色轻淡沉着,具唐代风范,属韩滉真迹无疑。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崇庆皇太后

乾隆皇帝生母,纽祜禄氏。13岁入雍亲王府,生弘历,封熹妃,后晋熹贵妃。乾隆即位,尊为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病逝于圆明园长春仙馆,终年86岁,葬于清西陵,泰陵东北,名泰东陵。

雕工

雕镂之工。

珊瑚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麒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独角、鹿身、牛尾、通身披鱼鳞,是吉祥的象征。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威武

威武军的略称。北宋禁卫军侍卫亲军步军司包括虎翼军、勇捷军、威武军、清塞军和归恩军,威武左即其中威武军左厢。

慈宁门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紫金

指紫金石,产于青州临胊(今山东省境内),紫色。清《砚小史·青州紫金石》中引唐彦猷《砚录》记载:“……此石盖出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胊界,掘土数丈乃得。石有数重,人所取者不过第一二重,若至第四重,润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与端歙同,而质微下。”以紫金石制砚,不知始于何时,但宋人的砚谱中已有紫金石的记述,宋高似孙《砚笺》中记载:“晚唐兢取紫金石,国初已乏。”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月台

建筑物前的台座。

乾清宫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朝冠耳

器物上耳的造型之一。因两耳形似古代官帽上的双翅,习称朝冠耳。

天花

亦称顶棚。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构件,一般可分为硬天花、软天花。硬天花以木条纵横相交成若干格,也称为井口开花,每格上覆盖木板,称天花板,天花板圆光中心常绘龙、龙凤、吉祥花卉等图案。软天花又称海漫天花,以木格蓖为骨架,满糊麻布和纸,上绘彩画或用编织物,为等级较低的天花。

软天花

天花做法的一种。通常先将窗格形式的木架子钉于室内适当的高度,在露面糊上一层底纸,再加糊一层白纸或花纸。软天花的特点是顶棚的表面平整,色调淡雅,给人以明亮、舒适的感觉。

屏风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沉香

又称“奇南香”,植物名。瑞香科,常绿乔木。芯材为著名熏香原料,产于印度、泰国、越南等地。据称其脂膏凝结为块,入水能沉,故名“沉香”。在我国历来是较为珍贵的木材之一,除用作香料外,也用来制作文房器具、家具饰件及小型工艺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