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时间:2016-06-13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公众分享丰富多样的故宫文化成果,故宫博物院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讲座、互动、手工……系列宣教活动精彩纷呈
  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故宫博物院举办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知识讲座与互动问答、动手制作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与家长在精彩的活动中感受故宫文化,把故宫文化带回家,让文化遗产融入公众生活。
  五项活动分别是:单霁翔院长在院报告厅主讲《故宫的世界 世界的故宫》,结合丰富的数据信息和图片资料,讲述故宫特殊的文化身份、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以丰富精彩的讲述,让公众真正了解故宫,了解故宫博物院;与西总布小学合作举办“瓷瓶变变变”动手教育项目,结合故宫藏品,向学生介绍不同时代瓷瓶的造型和装饰技法,着重讲述梅瓶玉壶春瓶的造型、用途、名称由来、器形变化等,并一起动手制作皮球花或百蝶纹样的瓷瓶;举办“八旗娃娃放肆萌”活动,面向30位10-12岁的学生,介绍清代八旗制度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八旗制度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武备收藏,课程讲授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制作八旗娃娃平面人偶;“太和殿上的小精灵”活动,面向30位8-12岁的学生,通过短片放映、课堂讲授、手工制作、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介绍太和殿屋檐上脊兽的名称、作用以及象征意义,让学生们走进故宫这一历史悠久的皇家建筑群,了解古代建筑知识和传统文化;在钟表馆,故宫志愿者为观众提供义务咨询和知识讲解,引导观众领略清宫旧藏各类中外钟表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功能,感受时钟的律动,收获时间的故事,“与时光约会”。
  故宫考古新发现: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遗迹
  2016年5月,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主要发现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包含由一条东西向明早期墙基,及其底部的地钉(立桩)、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夯土夯砖层、建筑基槽等遗迹。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
  在东西向宽2.5米、南北向长5.4米的探坑内,故宫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发现整个慈宁宫区域大面积存在明后期的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后期的夯土层下为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墙基的北侧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约2.8米的15层夯土夯砖层。墙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在探坑底部北侧距墙基约3米、距地表深约4.4米的基槽内发现东西向4根木质地钉(竖桩),地钉之上为东西向一组排木和南北向一组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桩承台向南延伸在墙基之下,桩承台周边基槽内夯筑厚约0.8米的碎砖层,使整个墙基更为坚实牢固。此处大体量墙基在层位关系、施工工艺、出土遗物等方面与慈宁宫花园东侧发现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虽然这段墙基的东西向长度和南北向宽度目前暂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与南侧约60米的慈宁宫花园东院明早期大型宫殿基础在功能上有密切关系,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相关专家现场勘察后还认为,此处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和含有青灰色有机物的生土层是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线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遗存。因此,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公众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有利参考。
  慈宁宫大佛堂区域开展雕塑精品:故宫雕塑馆全面开放
  继2015年10月10日故宫雕塑馆开放了雕塑荟萃馆、汉唐陶俑馆、修德白石馆三个展室后,经过半年的筹备,位于慈宁宫大佛堂的“佛教造像馆”和其西庑的“砖石画像馆”展室于今年4月底对公众开放。至此,作为故宫博物院常设展览的雕塑馆已实现全面开放,恭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赏览。
  慈宁宫后殿的大佛堂明间及其东暖阁设置为“佛教造像馆”。大佛堂,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嘉靖皇帝为其母亲蒋太后修建的起居之所。现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时的格局,为清朝太后、太妃等人的礼佛之所。殿内分明间和东、西暖阁三部分,原陈设有佛龛、佛像、佛塔、供案等,故俗称为“大佛堂”,其明间北墙是一整块彩绘壁板墙,三尊佛像背光镶嵌其中成为一个整体。1973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洛阳白马寺,按上级要求将此处陈设包括明代夹纻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像在内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拆卸移运到洛阳白马寺等处。如今所见四周斑驳的壁画,多是当年拆卸过程中留下的疤痕。随着雕塑馆的开放,故宫博物院向“完整的紫禁城”的目标又跨进了一大步。至今未归的这批文物,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慈宁宫大佛堂,以“抚平”昔日造成的“伤疤”。
  大佛堂“佛教造像馆”展示的佛教造像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明间展示的是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从而呈现不同艺术风格的佛教造像70尊。比如有西晋的青瓷佛像,北魏的泥塑彩绘供养菩萨像,唐代的善业泥、石比丘像,宋、辽、金、明、清各代的木雕佛、菩萨、罗汉像,明代夹纻佛像,明清德化窑白瓷塑像,以及清宫旧藏的寿山石十八罗汉像等,充分显示出故宫博物院在佛教造像文物收藏方面的全面与丰富多彩。大佛堂东暖阁展示的是金铜质地的佛教造像74尊,始自十六国时期,讫于清代,分为汉地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造像两类,精品迭出。尤为值得关注的有十六国时期的铜菩萨像、南朝梁大同三年的僧成造铜弥勒佛像、唐代铜鎏金卢舍那佛像、大理国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明代石叟制作的各类铜像,以及明代永乐、宣德款的宫廷金铜造像等。大佛堂西庑为“砖石画像馆”展室,展出画像石与画像砖62件,均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入藏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汉代艺术唯美流畅的曲线,神仙世界热闹喧嚣的场景,生动形象的家居厨房,还有十六块宋代二十四孝题材的砖雕,体会工匠们以砖石为布、以锤凿刻刀为笔的创作,体验古代匠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工匠虽然创作了大量雕塑作品,但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制约,这些珍贵的雕塑作品长期被视为“器”,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故宫博物院从建院开始,就有意识加强雕塑艺术品的收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接受社会捐赠、考古发掘、与国内各博物馆相互调剂等多种途径,丰富了自己的藏品,加之明清宫廷原有的收藏,故宫雕塑文物庋藏臻于系统全面。1958年故宫博物院曾在奉先殿建成了我国博物馆历史上第一个专题性质的雕塑馆,受到各界的关注与好评。此次故宫雕塑馆的全面开放,共展出文物397件,是故宫博物院在继承传统、吸纳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为广大观众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提供的鉴赏与学习场所。
  养心殿区域文物撤陈:推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进展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16年,是营建资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之一,是世界记忆遗产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的实物见证。养心殿,其名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主体建筑是明代官式建筑的遗存,原是皇帝正寝宫殿一侧的便殿,自雍正皇帝起将其作为寝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清代中期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将其作为实际上的正寝宫殿,几乎见证了雍正朝以后清代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清代皇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的中心场所。
  养心殿区域位于养心门内,乾清宫西侧,西六宫南面,为一组红墙围护的独立院落。南北长约94.8米,东西宽约81.3米,占地约7707平方米。包括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8座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887平方米。养心殿是清朝盛期理政空间的典范,是乾隆皇帝“内圣外王”人生追求在紫禁城内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达,集中体现了乾隆皇帝的治世理想与人文修养,也是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养心殿为“工”字型,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殿内布局丰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一应俱全。前殿东西两侧有配殿,后殿两侧有耳房,名为体顺堂和燕喜堂。
  2015年12月18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作为“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拟制定科学详尽的保护规划和专项保护方案,以充分理解并完整延续养心殿的价值,恢复其健康,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自项目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古建原状影像采集工作,力求“真实、全面、准确、精致”,为故宫的古建修缮项目建立完整的视听档案资料;目前正在进行养心殿文物建筑相关的保护修复工作的研究与实施;同期开展可移动文物的记录、研究和修复。
  养心殿区域作为原状陈列展示区,目前有可移动文物1890件,囊括家具、书画、帖落、陶瓷、玉器、文房、织绣、珐琅、盆景、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个类别,是研究清代文化艺术发展和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独特材料。养心殿可移动文物的撤陈工作今天正式启动,已制定详细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以及相关制度和措施。撤陈工作以殿座为单位,按照文物类别,由原状陈列负责部门分别点交给各个相关业务部门,然后由各业务部门中的专业科组负责相应文物的撤陈回库工作。具体撤陈程序是:第一步,平面陈设如玉器、漆器、珐琅、玻璃、盆景、钟表等(器物部、宫廷部、图书馆负责接收);第二步,家具陈设和帷幔、座垫等(宫廷部负责接收);第三步,宫灯(宫廷部、器物部负责接收);第四步,超大型家具(宫廷部负责接收);第五步,书画、帖落、隔扇芯(书画部负责接收),依次进行。对于文物的包装采用了公开招标形式,由境内具有文物包装运输资质和丰富文物包装经验的专业公司承担。在撤陈工作现场同时开展文物除尘和基础影像采集工作。全部文物撤陈工作预计在3个月内完成。
  养心殿区域文物撤陈工作完成后,故宫博物院还将根据文物状况,由文保科技部对回库文物进行更细致的除尘保养和修复工作,保证拟于今年举办的养心殿大展如期举行,同时也保证项目完成后养心殿文物以更好的状态重回养心殿,带给观众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
  古建修缮进行时:毓庆宫区域修缮工程接近尾声
  毓庆宫建筑群位于故宫内廷东路的南端,奉先殿和斋宫之间,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后经一系列改、扩建后形成现在的规模。毓庆宫区院落南北长约93米,东西宽约33米,总占地面积约329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898平方米。主要由中轴线上的前星门祥旭门、阳曜门、惇本殿、毓庆宫(毓庆宫前殿、穿堂、继德堂)、后罩房以及两侧的值房、配殿、围房、净房等共13座建筑组成。近百年来,毓庆宫建筑群多空置或作为库房使用。
  毓庆宫建筑群原为皇太子宫而兴建,而后光绪、宣统等皇帝曾在此处读书,作为清代统治者接受汉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由康乾盛世到晚清没落这一历史过程,其封建王权思想下的教育制度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重的影响,更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毓庆宫建筑群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结构严谨,秩序井然,历次改造不仅是对其功能与格局的变化,同时更是封建等级礼制中王权至上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国礼教文化的一个侧面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多次对毓庆宫进行了保养、维护,并于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半个多世纪以来,毓庆宫未再进行大修。此次修缮前,毓庆宫区域各处有不同程度损坏,比如屋面瓦件脱灰、松动,局部有漏雨现象;椽望糟朽较多,木结构局部拔榫,尤其是角梁部位糟朽严重,仔角梁大部分需要进行更换;彩画脱色风化,下架地仗损坏严重;院内地面、散水砖整体极不平顺,排水不畅,局部坑洼不平、滋生杂草且多松动破碎等等。2014年8月21日,故宫博物院开始对毓庆宫进行保护修缮,计划于2016年6月30日竣工,历时742天。
  此次修缮,故宫博物院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原则,保证使修缮后的古建筑消除安全隐患、益寿延年。主要工作包括拆除屋面,重新苫背、瓦瓦;损坏的仔角梁进行更换、剔补,老角梁全部进行剔补;现存彩画进行“现状保护、局部整修”,仅对部分损毁严重的彩画采取重绘工作,其余彩画作除尘处理;院内地面全部重新细墁;进行白蚁防治等等。
  毓庆宫区域修缮完成后,将进行展览设计和进一步规划安排,未来将作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展览空间实现对公众开放,获得更加丰富精彩的文化体验。

梅瓶

瓶式之一种,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瓶体修长,小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有的附盖。梅瓶为盛酒用具。自宋代开始流行。元代梅瓶除圆形外,尚有八方形。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

八旗

为努尔哈赤创建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之分,统率官员分都统、参领、佐领几级,是为清军主体和骨干力量。

太和殿

玉壶春瓶

以“玉壶先春”得名,指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玉壶春瓶以随时代变化而不同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时代特征明显。隋代已经出现。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汝窑、耀州窑、钧窑都有烧制。玉壶春瓶亦有带盖者。与早期相比,明、清景德镇窑制品胎薄体轻,釉色莹润,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诸多品种,非常精美。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时渐变为陈设瓷。

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实行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它是从女真人狩猎时实行的“牛录”组织演变而来的。女真狩猎时,每10人中以1人为首,这种以10人为单位的组织称作牛录。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对牛录组织加以改造。改每牛录10人为300人,置一牛录额真(汉译佐领)。各牛录分别以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其后由于“归附日众”,牛录增多,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1618年)创立八旗制度。规定:五牛录为一甲喇,由甲喇额真(汉译为参领)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由固山额真(汉译为都统)统辖,每一固山又另设梅勒额真,为固山额真副手。在原有四旗之外,又添设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称八旗。八旗士兵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则披甲执锐为兵。皇太极时,又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分别编为蒙八旗和汉八旗。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形式,初期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发展及统一战争起了积极作用。

慈宁宫

长信门

位于慈宁门以南,随墙琉璃门3座。清制凡大朝贺,慈宁门前设皇太后仪驾,文武大臣俱于长信门外随班行礼。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慈宁宫花园

白石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大佛堂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暖阁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三世佛

石窟和寺院中常见的供佛格式。三世佛有两种组合:一是竖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般居中的是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左右两旁分别是过去世的迦叶佛(寺院中特指燃灯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二是横三世佛,即表现中、东、西三个不同世界的佛,中间是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二菩萨为左右胁侍),左右两侧分别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日光、月光二菩萨为左右胁侍)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二菩萨为左右胁侍)。

十八罗汉

原为十六罗汉,也称十六应真,他们是为了护持正法而被请来的一群修行者。释迦牟尼曾嘱咐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人世,以济度众生。十六罗汉在中国得到信仰者的崇拜,而十八罗汉的出现则是唐末张玄、贯休两位和尚在画十六罗汉图时,故意将《法住记》经书的作者张庆友、唐高僧玄奘也画在图中。宋代苏东坡还曾为十八罗汉图写过批注。从此人们即将错就错,传开了十八罗汉的故事,但后增加的两位罗汉有所不同,有些图增加的是迦叶和徒钵叹,有些作品增加的则是达摩和布袋和尚,还有的是降龙、伏虎两位罗汉。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白瓷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瓷塑

我国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唐三彩”的雕塑技艺达到高峰。唐宋时瓷玩极为流行,宋代江南地区的吉州窑及宋元时期的德化窑瓷塑,造型精美,胎质细腻,施釉均匀。

善业泥

善业泥,亦称善业佛、脱佛、脱塔,是用泥、木、金属等模具压印泥团制成的一种小型佛像,其俗源自古代印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北方地区,唐朝时臻至鼎盛。

德化窑

古代著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窑址在今福建省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其制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达摩、观音等,此外还有炉、尊、壶、乐器等器型,均名传于世。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为当时中国白瓷之代表。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诸如梅花杯、八仙杯、花瓶、文具,釉色白中透青。此外,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德化窑白瓷曾大量远销到日本、印度、伊朗、埃及及欧洲等国家,法国人称之为“中国白”、“鹅绒白”。

寿山石

叶腊石之一种,产于福建福州市郊寿山,因名寿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其中以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品质为高。寿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优良材料。

十六国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后,拥兵自重之军阀与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在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先后建立起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夏共十六国,即:汉(前赵)、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在一个多世纪中,这些国家,彼此攻伐,兴亡相替。此外还有冉魏、翟魏、仇池国、西燕、代国等五国未归入十六国中。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大同

地方政区名,辽、金、明、清皆置,其地均相当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弥勒

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石叟

明晚期铸铜名匠,佚名,僧人,生卒不详。他吸收了甘文堂、周文甫、何朝宗等工艺大师的优秀传统,在佛像、铜器铸造上尤擅时名。作品多嵌银丝,款刻“石叟”,体兼篆隶。

弥勒佛

据说他出生在南印度的却波利村婆利大婆罗门贵族家庭。弥勒(意为慈氏)为姓,其名为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他曾拜佛为弟子,佛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为未来佛,让他住在兜率天内院中,经千千岁后再降于人世,广传佛法,成就佛道。兜率天是欲界的净土,是菩萨住的地方,即修菩萨道已达最高境界而等下生人间成佛的菩萨。兜率天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一年相当于人间一百四十一万七千五百年。据说居住此处的菩萨彻体光明,能照耀世界。佛经上说弥勒在此要住上四千年,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后才能下生成就佛道,接替释迦牟尼救世。

卢舍那

即昆卢舍那的略称,为佛之身或法身。意为遍一切处、大日遍照、广博严净。据《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载:“昆卢舍那,案梵本昆字,(中略)此云种种也。昆卢舍那,云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遍也;卢舍那,光明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也。”原为太阳之意,象征佛智之广大无边,乃历经无量劫海之修习功德而得到之正觉。

大理国

古国名(公元937—1253年)。宋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领主政权,辖境相当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部等地。

千手千眼观音

又名“千臂千眼观音”,简称“千手观音”,为密宗六观音之一。据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音在过去“无量亿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大悲心陀罗尼”后,即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化生出千手千眼。千手以示遍护众生,千眼则示遍观世间,所谓为祈求世人解脱苦难所应机化身的。

二十四孝

中国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源于汉代,至北宋形成,但取材并不完全一致,较为常见的有郭巨埋儿、董永卖身葬父、曹娥投江、陆绩怀橘、老莱子彩衣娱亲等。

奉先殿

纳新

纳新(1309—?),一作廼贤,字易之,葛逻禄氏,元代色目人,世居金山之西,后寓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又随其兄定居浙江鄞县。曾任浙东东胡书院山长,即院长,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授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著有《金台集》等书。

养心殿

乾清宫

梅坞

养心殿西耳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添建。养心殿西山墙辟门可通室内,门额曰梅坞。殿1间,面南,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檐槛墙上为玻璃屉窗,再上为冰裂纹棂格支窗、冰裂纹横披窗。西山墙开一小窗,外有梅纹窗罩,窗外为西围房院。

乾隆皇帝

穿廊

将两座建筑物从中间联系起来的廊房。

配殿

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斋宫

明制。建于天坛内西侧,东向,为皇帝致斋专用之宫。百官在各自衙署内致斋。斋戒中要求:“不饮酒,不食葱韭薤蒜,不问病,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不与妻妾同处。”清朝雍正年间宫内建有斋宫,祭天时,皇帝于大内斋宫致斋二日,坛内致斋一日。百官皆斋于公署。其制辞是:“凡陪祀致斋各官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有疾有服(守孝)者皆弗与,其有故违不到者,察治之。”

毓庆宫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太子所建的太子宫,后为诸皇子读书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琰被乾隆帝立为皇太子后再度住进此宫。

穿堂

工字殿前后殿之间的连接部分,又称柱廊。

值房

皇宫中大臣值班的临时办公室或兵丁值班的房屋。

前星门

毓庆宫区南墙正门,南向,为随墙琉璃门。门外西为景运门,东为诚肃门,南为箭亭。

祥旭门

毓庆宫区第二重宫门,南向,正对前星门,为琉璃门。门外西为阳曜门,可通斋宫。

惇本殿

毓庆宫第二进院正殿。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拆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月台。殿内明间悬乾隆皇帝御书匾曰“笃祜繁禧”,为嘉庆皇帝公开被立为皇太子时乾隆皇帝所赐。殿东西两次间隔为暖阁,内供佛像。殿前各有东西配殿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光绪年间,西配殿曾作为皇帝师傅的值庐。

太子宫

明代皇权为长子继承制,皇长子无论嫡庶所出,均出任太子。当皇长子被立为太子后,即别居太子宫。明时太子宫为位于东华门内的慈庆宫。

散水

散水是在屋檐、台基旁,沿前后檐墁砖式铺砂石,用来保护地基不受雨水侵蚀。

老角梁

古建筑大木构件名称。位于建筑四角,呈45度斜出,两侧与翼角椽飞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