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二十讲“如何读懂古玉”
故宫讲坛第二十讲“如何读懂古玉”
时间:2013-07-17

  2013年6月29日,故宫讲坛第二十讲在东城区图书馆举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晶向听众作了题为“如何读懂古玉”的讲座。
  “玉为何物,玉从何来,玉为何而来?”杨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从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解释玉的概念,不仅分析了玉的矿物成分和硬度,还重点讲述了玉所承载的“仁、义、智、勇、洁”五德,对比分析了古人和今人对玉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中,玉是美丽的石头。它从石头到美玉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技术、材料、社会发展是中国玉文化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虽然一些国家出现玉的时期和中国相近,但是原始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了,而中华文化赋予了玉特殊的涵义,玉的社会属性一直被延伸。不断赋予玉器各种特殊含义,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杨晶表示,玉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在汉语中美好的东西通常以玉称之,相貌姣好是“玉容”,悦耳声音是“玉声”,高尚品格是“冰清玉洁”。中国的奥运金牌设计采用了金镶玉,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中国人来说,玉不仅是矿物学的概念,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理念。玉是美石的制品,还是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载体。不管是认识、学习玉的知识,还是收藏玉,不能片面着眼于经济价值,更应该认识它的文化内涵,这才是懂玉爱玉的根本所在。
  参加讲座的听众表示,杨晶老师的讲座清晰地阐释了玉之雅,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弘扬中华玉文化,而不是沉溺于“疯狂石头的炒作”,迷失自我。

关键词: 玉的概念

玉的概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为:“玉,石之美,有五德” 。“五德”是孔子讲玉“十一德”的简化。最终明确在古人眼里的“真玉”含义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曰“石之美”,二曰“有五德”,缺一不可。故《说文》中有六十多个从玉的字,但定义却有“美玉、玉也、石之似玉者、石之次玉者、石之美者”之分。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古人心目中玉的真正含义逐渐锁定在地矿学中的透闪石玉上,以和田玉为代表。另外,将蛇纹石、长石、叶蜡石、石英岩之类的矿物,称为“珉”。孔子所处时代已有“贵玉贱珉”的思想。另外,在古代文献中中国人对水晶、玛瑙、绿松石等似玉的美石均有特定称呼,如“水精”、“水玉”、“赤玉”、“碧靛”等,虽有贯之“玉”的后缀,但并未将其与真玉混淆。
翡翠属于辉石玉矿物,并非国产,而是从缅甸输入,在清代中后期成为达官贵人追捧的对象,但多将其归入珍宝一类,并赋予其一个好听的名字,实则并非中国传统玉文化中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