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就“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启动暨安全培训开班典礼在故宫博物院慈宁宫举行。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东城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牛青山,及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了典礼,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北京同兴和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北京珐琅厂、北京剧装厂、北京象牙雕刻厂、北京美术红灯厂、北京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昭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东城区企业负责人和技艺传承人出席了典礼。
单霁翔院长在致辞中说,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作为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个月来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完成了对相关企业的调研、技艺人员的水平认证和慈宁宫临时文物修复工作室的改造等项目启动的相关准备工作。此次合作是双方继今年1月16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取得的具体成果。抢救性修复保护好珍贵文物固然重要,而安全工作更为重要,安全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保障。面对历经百年、数百年留存下来的文物,无论是哪一个等级,哪怕是文物资料都十分珍贵,我们必须心存敬畏、认真对待。
因为年代久远和保管条件制约,故宫博物院藏的部分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亟需保护修复,而院内现有的科技修复力量,无论从技艺门类上、还是人员力量方面都过于单薄,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这些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复。东城区不乏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不乏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些甚至就是清宫造办处手工艺人的后代传人。他们将参与到故宫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逐步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七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
典礼之后,参与文物修复的各企业技艺人员首先进行为期一周的安全培训,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故宫博物院防火安全、文物安全、文物修复安全等。经过安全培训,部分在实际修复保护工作中确有一技之长,能够高效地完成修复任务的人员,将被故宫博物院纳入专业人才数据资料库,长期作为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力量。此项目的启动和实施,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在用人机制方面的一个全新探索。
2020年,“平安故宫”工程将实现中长期目标,故宫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基本上进入安全健康的状态,院藏文物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也将基本完成。届时,故宫博物院亟待修复保护的大量珍贵文物将得到更好的尊重与保护,呈现出完整、健康的状态,来迎接更多的观众。一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将重新振兴,更多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大量优秀的技艺人才纷纷涌现,使文物保护科技修复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这不仅仅是故宫之幸、文物之幸,更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为《髹饰录》所谓的“罩金漆”,其工艺为在木胎漆地上贴饰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汉调的西皮调与二黄调第二次合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剧目以老生为主,唱、做并重。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