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一生经历坎坷,画风几经变化。青少年时居家习画,受画工父亲戴景祥影响,画法从工笔入手,善绘写真的肖像和精工的寺观佛像,同时又受流行江浙地区的南宋“院体”影响,作劲健一路水墨山水。40岁左右中年时,应征入京,进宫待诏仁智殿,因同行嫉妒进谗,故离开宫廷而流寓京城。居京期间承宗诸家,兼容并蓄,风貌多变,所承传统涉及北宋李郭、南宋马夏、米氏云山、元代盛懋、文人水墨法和浅绛山水等方面。54岁左右离京返乡,晚年卖画课徒,风格日见成熟,典型面貌是从南宋“院体”演化而成的雄劲简逸山水,同时也有融诸家之长、行利兼具的集大成画风。他独树一帜的绘画形成诸多追随者,遂开创了“浙派”。
汤若望(Jeam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年—1666年),德国天主教耶稣会士。明天启二年(1622年)到中国传教。崇祯年间参与大学士徐光启主持的历法全书《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明亡后,汤若望凭其精湛的天文数理学识成为清廷官员,任钦天监监正。汤若望人品周正,学识广博,深得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器重,赐号“通微教师”。康熙朝初年,钦天监内部因天文学派的歧义,出现派别纷争。反对派杨光先、吴明煊等人倚恃鳌拜的强势,诬陷汤若望反对新朝,将汤若望及其弟子判刑收监。汤因年老体衰,未待施刑,死于狱中。康熙帝亲政后,汤若望的学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又以吴明煊的天文测算失误上诉。康熙帝重新审理此案,罢黜了杨吴等人,恢复了汤若望的名誉,并给以隆重的安葬。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