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佛经典籍解释,“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与在他出现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尊。他们依次为毗婆尸佛(Vipasin)、尸弃佛(Sikhin)、毗舍浮佛(Visva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h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迦叶佛(Kasyapa)、和释迦牟尼佛(Sakyamuni)。七佛又称“过去七佛”。在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释迦、弥勒信仰共同崇拜的对象。
据佛经典籍解释,“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与在他出现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尊。他们依次为毗婆尸佛(Vipasin)、尸弃佛(Sikhin)、毗舍浮佛(Visva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h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迦叶佛(Kasyapa)、和释迦牟尼佛(Sakyamuni)。七佛又称“过去七佛”。在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释迦、弥勒信仰共同崇拜的对象。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位于山西省稷山县西南三十里处小宁村。自隋开皇十二年建成,历代屡有兴废。1926年1月出西古玩商铲削兴化寺各殿壁画,装箱运到北京,想卖给外国人牟取厚利。其中殿南墙壁画《七佛图》被北京大学研究所购得,另一幅原属后殿的壁画《弥勒说法图》亦于1928年流入加拿大,现为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庋藏。兴化寺在抗战期间遭到焚毁,寺内档宗记录乃至石刻碑记,均己湮灭毁弃,无处可寻。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
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