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知识课堂——红墙黄瓦忆兰亭”活动顺利结束
“故宫知识课堂——红墙黄瓦忆兰亭”活动顺利结束
时间:2011-08-22
  今年的故宫知识课堂暑期活动从7月22日起至8月13日,一共举办了4期8场活动,共有来自196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们参加我们的活动。今年故宫知识课堂暑期活动的主题定为“红墙黄瓦忆兰亭”,活动方式包括举办讲座、播放《紫禁城营缮记》知识短片、书法示范教学以及知识问答、摹字联句等互动游戏。
  四期活动分别以《王羲之的兰亭》、《唐太宗的兰亭》、《乾隆的兰亭》与《大家的兰亭》为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与背景,按照时间顺序为孩子们讲解了我们耳濡目染却又不甚了解的兰亭。
  第一期活动内容是围绕《王羲之的兰亭》展开的。讲座开始前,活动现场循环播放着兰亭展览宣传片,让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家长们初步了解相关信息和内容。上午九时讲座正式开始,讲解员简明扼要地讲解了故宫的历史后,播放了故宫博物院制作的《紫禁城营缮记》知识短片,通过生动形象的影片让大家了解紫禁城的修建过程。之后通过幻灯片、音频朗诵《兰亭序》带领大家进入兰亭的世界,领略曲水流觞的魅力。孩子们仔细聆听讲座内容,认真做笔记,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第二期讲座的题目为《唐太宗的兰亭》,讲解员围绕唐太宗对兰亭序的推崇与热爱,讲授了兰亭真迹被唐太宗派人智取和珍藏、后广泛临摹和传阅,兰亭之风由此蔚然兴起的历史。讲座前一天工作人员得知第二天将下暴雨的消息,立刻着手与报名家长们进行沟通,征求家长意见,询问是否需要改期。如家长需要可改为周六参加,而且为保证每一位报名孩子的参与机会,可以在周六当天另外增加一场活动。活动如期举行,虽然当天只有寥寥几位孩子前来,但这并没有影响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冒雨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更是感触颇深,在与活动组织者交流的过程中,纷纷感谢工作人员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表达了对他们认真敬业工作态度的赞许之情。
  第三期《乾隆的兰亭》以乾隆皇帝与《兰亭序》为主线,讲述了乾隆皇帝酷爱《兰亭序》,倾力搜罗历代相关诗本,集成了著名的“兰亭八柱”帖,后兰亭八柱由圆明园辗转至中山公园得以保存至今的历史。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体验古代文人墨客作词作序的文雅境界,活动设置了互动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对物品的想象力,并以今人之言语模仿古人吟诗联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身临其境,穿越古今,作出了一首首生动的诗篇。现场气氛热烈而欢快,大家结束时都是意犹未尽。
  最后一期是《大家的兰亭》,孩子们在了解《兰亭序》的同时,由故宫博物院展览部董正贺老师为孩子们讲授了书法基本知识,并结合《兰亭序》中“之”的写法变化解析了书法艺术。在董正贺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握笔姿势、笔画的运用和基本的书写规范。他们个个兴致盎然地拿起毛笔围绕在董老师的身边,专心致志地看老师示范,听老师讲解。而后,董老师耐心地指导并手把手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完成对兰亭序节选部分的摹写。最后,孩子们每人手持自己的作品上台,按顺序排列,共同完成了一部“大家的兰亭”。活动结束,孩子和家长们纷纷围拢在董老师周围请教书法写作技巧,董老师逐一为他们写下了寄语,鼓励他们做好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接班人。
  每次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都会为在场的孩子和家长送上矿泉水,在炎炎夏日为他们送上一份清凉。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兰亭文化和故宫知识的积极性,除了组织各种互动游戏环节外,还为积极参加活动、回答问题正确的孩子准备了各种精致的小礼品。这些礼品不仅仅是对于热心参与者支持我们活动的一份谢意的表达,同时它们也将故宫博物院兰亭展览的相关信息传递出去,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故宫,关注兰亭展览。活动后,孩子和家长们在留言簿上写满了参加活动的体会和感言,字里行间表达了他们对于兰亭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下届故宫知识课堂的期盼之情。
  家长李云保留言说:“感谢故宫举办这样的文化知识讲解课堂,我们特别欢迎,对于提高广大听者的文化素养很是有益,对于中国文化大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胡睿的妈妈留言说:“故宫博物院是中华儿女几代人心中的圣地,我们年少时就是在这里接受最早的文化历史教育以及文物古董等的知识普及。儿子已经参加很多期故宫知识课堂的活动了,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感受到这里到处洋溢的文化底蕴……我们眼中的故宫博物院始终是孩子们的圣地,并且相信故宫博物院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虽然活动结束了,但是孩子和家长们对于兰亭文化产生的浓厚兴趣却刚刚开始,纷纷表示等今年九月的故宫“兰亭特展”开展后,一定会亲自来看展览,并将兰亭展览的信息带至亲朋好友之间,邀请他们一起来观看。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唐太宗

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 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曲水流觞

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我国多数地区,为夏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期间的一种游戏活动。觞,即酒杯,一般为木制,故可在水中飘浮。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人们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以此为乐,故称“曲水流觞”。此俗起源甚早,周代已有。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修禊,他们吟诗、饮酒,遂作《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清代次俗限于宫廷举行。今北京潭柘寺、中南海均存“流杯亭”之建筑。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乾隆皇帝

“兰亭八柱”

清乾隆四十四年,内府奉敕汇集有关“兰亭”的八种墨迹,即:虞世南摹本《兰亭序》、褚遂良摹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孙绰《后序》、清内府勾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清高宗弘历所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同刻于石柱上,称之谓“兰亭八柱”。原贮北京西郊圆明园坐石临流亭,今移立于北京中山公园内。原迹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