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杨国喜、路朔良、晋佩章、晋晓瞳捐赠作品仪式
我院举行杨国喜、路朔良、晋佩章、晋晓瞳捐赠作品仪式
我院举行杨国喜、路朔良、晋佩章、晋晓瞳捐赠作品仪式
时间:2010-11-22
  2010年11月17日,我院在景仁宫举行了杨国喜、路朔良、晋佩章、晋晓瞳捐赠作品仪式。故宫博物院陈丽华副院长、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出席了捐赠仪式,并向捐赠人及其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
  景德镇陶瓷艺人杨国喜先生,自幼受陶瓷文化的熏陶,潜心研究陶瓷绘画、颜料配方、热工工艺技术等。经过20多年的苦心钻研,首次成功再现了陶瓷画珐琅这门艺术奇葩。这次捐赠的三件紫砂胎画珐琅作品,均有很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平,在国内外陶艺作品中独树一帜。
  路朔良先生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其捐赠的紫砂双龙耳盘口瓶,造型源自唐代白釉双龙耳瓶,泥料选用非常讲究,使用珍贵的紫泥上品“底槽清”为原料,器身雕刻的龙纹和莲花瓣纹异常精美,典雅脱俗,堪称一件凝聚了作者40多年创作心血的成功之作,反映了当代紫砂大师在恢复传统的紫砂陈设品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
  晋佩章先生(已故)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钧窑泰斗。他对古代钧窑有着深入的研究,不仅著书立说,还勇于躬身实践,创作出许多闻名遐迩的现代钧窑作品,广为流传。此次捐赠给我院的钧窑尊,堪称其所创作众多精品中的代表作。
  晋晓瞳先生现为河南陶瓷艺术大师,14岁时随其父晋佩章先生学艺,经过30余年的探索实践,创作出一大批釉层丰富、色彩斑斓的陶瓷艺术佳作。这次捐赠的钧瓷窑变花口尊,色泽鲜艳,釉汁流动,纹路自然天成,体现了钧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陈副院长在致辞中赞扬了四位艺术大师对我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肯定了他们作品的艺术成就,并对他们无私的捐赠行为表示感谢。

景仁宫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