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故宫夏日“粽”动员
端午节故宫夏日“粽”动员
时间:2010-06-24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今年的端午假期恰巧在文化遗产日后不久,为此,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结合端午节日习俗和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宫中过端午,夏日‘粽’动员”活动,引领孩子和家长走进博物馆,走进故宫,在紫禁城里欢度端午佳节。
  活动在端午假期一共举办了三场,近100个家庭参与。每场活动时长约两小时,分为端午节风俗知识讲授、节日饰品五彩丝线粽制作及亲手包做江米粽三个环节。活动形式不仅有现场讲课、幻灯演示,还有录像播放和现场辅导。孩子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他们在活动中听故事、学知识、做手工,也把浓浓的节味儿带回了家。一位家长在其博客中这样写道:“回家就把三个粽子给煮了,真是香甜可口啊,彤彤说自己包的就是好吃,尤其是蜜枣,不是普通的大红枣,而是用的金丝蜜枣,可甜了,都不用放糖,真香.谢谢……下次有活动,我们还参加!”
  活动中有个小环节,即听课结束后回答提问正确的孩子会得到一份端午节特色食品“五毒饼”。我们希望借着吃“五毒”以驱病辟邪说法,祝愿孩子们茁壮成长。当然,我们更希望借助这样的活动,将古人遵循自然的生活智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最直接、最轻松的方式传播到每个孩子心间,引导他们从小做起,珍视、享受身边的文化遗产!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艾节、浴兰节、解粽节、菖蒲节、端五、重午、重五。名称虽异,但各地过节的习惯是基本一致的。每届斯日,家家户户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种种习俗不一而足。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阳兢渡,乃遗俗也。”由是观之,时人因不舍忠臣屈原死去,于是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挽救,此即中国龙舟竞渡之起源。以后,每年此日百姓都通过划龙舟的形式纪念先贤,采取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驱散江中之鱼,从而避免河鱼侵扰屈原之身。此外,荆楚之人最初还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借以祭祀屈原。为防止游鱼吃掉,便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竞渡之习、食粽子的风俗绵延及今,其影响力之巨大可见一斑。挂艾叶和菖蒲同样是端午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将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外,希望起到避邪驱瘟、驱魔镇鬼之功效。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五毒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壁虎无毒,但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辟邪

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有角,有翼,能除邪恶。《急就篇》有“辟邪除辟凶”之句。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