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2011年秋季第一讲通知
“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2011年秋季第一讲通知
“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2011年秋季第一讲通知
时间:2011-10-12
  2011年秋季“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将于2011年10月18日(周二)晚7点,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区403室举办,由故宫博物院刘潞研究馆员主讲《乾隆皇帝与<兰亭序>》,欢迎大家参加!
  讲座内容提要:
  一、乾隆皇帝的“兰亭情结”
  (一)、自己摹写与题诗画
  (二)、开辟展玩特室
  (三)、勒石刻碑,展示王羲之等名家书法
  (四)、修建曲水流觞
  (五)、以王羲之书法活动为题,制做各类艺术品
  二、民众欣赏王羲之书法的原因所在
  (一)、书体的演变
  (二)、社会思潮对审美变化的影响
  三、历代帝王推进了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
  (一)、梁朝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
  (二)、第二次学王羲之的书法高潮是在唐朝。
  (三)、两宋三百多年间对王羲之的书法推重备至。
  四 、乾隆皇帝是怎么形成“兰亭情结”的?
  (一)、乾隆的学书环境
  (二)、乾隆的成长环境
  1.个人性格
  2.所受教育
  3.政治环境
  (三)、逐渐形成“兰亭情结“
  五、乾隆追捧兰亭序的本质
  (一)对兰亭序所反映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1.两晋时世家子弟的生活方式的特点
  2.东晋士人生活方式在乾隆身上的体现
  3.乾隆的审美意趣
  (二)对儒家最高理想“内圣外王”的追求

乾隆皇帝

勒石

即摹勒上石。将碑文写在纸上,再在纸背上以银朱(含汞的鲜红颜料)依样勾勒字的轮廓(称双勾),然后覆于备刻之石,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以石均匀砑磨,使双勾银朱粘于石面之上,据此可刻。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曲水流觞

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我国多数地区,为夏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期间的一种游戏活动。觞,即酒杯,一般为木制,故可在水中飘浮。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人们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以此为乐,故称“曲水流觞”。此俗起源甚早,周代已有。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修禊,他们吟诗、饮酒,遂作《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清代次俗限于宫廷举行。今北京潭柘寺、中南海均存“流杯亭”之建筑。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