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清宫史研讨会研究综述
第九届清宫史研讨会研究综述
第九届清宫史研讨会研究综述
时间:2009-05-15
第九届清宫史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0日-15日在浙江杭州召开。大会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浙江省档案局协办。大会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任万平主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邹爱莲、浙江省档案局长王立江分别致辞,学会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前院长朱诚如做了《清宫档案与皇权》的主题报告。学会还要特别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编导钟里满就《光绪之死》记录片的拍摄情况作了报告。
本 次研讨会主题是“清宫档案与文化”,除来自北京故宫、第一历史档案馆、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六家兄弟会员单位外,颐和园、天坛、恭王府3家兄弟单位亦正式接纳为家会员单位。70余人出席了此次大会,我院纪天斌院长也出席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68篇,内容从宫廷文化到典章制度,从皇权政治到社会经济,从内政统治到外交联络,从物质生活到宗教信仰等等,基本涵盖了清代宫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重大历史事件方面有较大突破。光绪之死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而仅仅根据病例档案我们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死亡,这里就会有很多问题不能得到解答,如光绪之死与慈禧太后之死仅仅相差不到一天的时间。钟离满先生就是凭借这种追根究底的认真态度,对当初得到这一结论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溯,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决定重新进行考证。所以,由中央电视台编导钟里满先生牵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原子能科学院等几家单位从光绪帝崇陵取样,对光绪帝的头发和贴身衣服碎片进行了微量分析,前后历时5年,发现光绪的头发和骨殖的砷(砒霜)含量要比常人高2400倍。现在所有的测试数据已经出来,今年年底将在《清史研究》上刊布。实验的结果可以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在100年前,光绪帝是中毒身亡的。钟里满编导的《光绪死因探密》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应用科学手段研究历史的典范。清宫史研究是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借助于科学的手段,将会极大的促进我们研究的开展与进行。
择吉术在古代社会影响深远,清代皇宫也深受影响。故宫博物院宫廷部芮谦将皇室《玉牒》和《清史稿》纪传部分详细对照,对康熙帝诸位皇子皇孙的生辰八字订正后,逐一给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祺、胤禩、胤禟、胤祥、胤禵、弘皙、弘历等人批了八字。他认为,人一生的命运,先天八字占31%,后天生长环境占31%,受教育程度占31%,名字占3%,其余4%为机动因素。康熙帝精通数学和历算,对自己子孙们的八字都很清楚。诸子中,以太子胤礽和四子胤禛的命运最好,但弘历之命明显好过弘皙,这也是康熙最后放弃太子的原因之一。钟离满先生的光绪之死原因的探讨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芮谦老师则用交叉学科解决历史问题,将择吉术引入历史研究,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宗室皇子皇孙小玉蝶》用子平术解释和分析,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一研究视角的改变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点。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邢宏伟则对末代皇帝宣统的“万年吉地”与葬地进行了深入论证。清代入关后共经历了十代皇帝,有九位皇帝都选有“万年吉地”,并修建有陵墓,只有末代宣统皇帝溥仪没有陵墓。按照封建时代“以孝治天”的思想,皇帝登基后就选择“万年吉地”是亘古不变的定例。宣统皇帝虽然也做了三年的皇帝,但那时清廷已经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光绪皇帝的陵墓就是在他死后才开始修建,主要工程更是由民国政府根据有待条款来负责完成的。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宣统有没有选择“万年吉地”,是否开工建造,去世之后又埋葬在哪里呢?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作者根据现存档案,加之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宣统万年吉地的选择时间、过程,吉地风水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是否动工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同时,对末代皇帝去世后的丧葬形式、葬地和迁葬始末等过程也进行了梳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屈春海则依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档案和相关资料,对嘉庆皇帝册封越南国号等问题进行论述。他指出,嘉庆七年,阮朝国王阮福映上台,向宗主国大清请封“南越”的国号。嘉庆帝对此非常警惕,并予以驳斥。嘉庆八年,将其所申请国号“南越”为“越南”。由“南越”到“越南”的颠倒,充分反映了嘉庆处理外交事务,既谨慎异常,又十分机敏。而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是中国历史上中外成功交涉的典型范例,使得清朝与越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宗藩关系发展时期。
沈阳故宫李理利用沈阳故宫所藏“清代于敏中所书《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屏”,北京故宫所藏“清代刘秉恬书青玉《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册”和清青玉《御制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新疆的“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寺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御制碑”等文物,通过考察土尔扈特归顺的艰辛历程,认为处于盛世的乾隆皇帝对原方归顺的土尔扈特人充满悲悯情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邹爱莲馆长则利用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对雍正帝与浙江海宁海神庙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雍正皇帝兴建该庙主要是由于当年大潮得以平稳渡过,他认为这是“大海之神昭灵”之故。当然,这也有建造者李卫的推波助澜。同时,批驳了一些民间传说的错谬。
乾隆出生地问题属清宫史悬疑问题,承德避暑山庄研究所于艳玲在综合各家论处的基础上,通过对与狮子园、殊象寺、四面云山等建筑相关的楹联、乾隆诗文的分析以及承德当地地名的演变等角度,对乾隆出生地问题进行深入论证,为“热河说”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李寅则对乾隆皇后乌喇那拉氏愤然剪发的原因提供新证。乾隆第四次南巡途中,皇后乌喇那拉氏愤然剪发,忤怒皇帝和太后,引发轩然大波。那拉皇后剪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因乾隆在杭州过度风流所致。通过研究,李寅认为:那拉氏被废,主要是因为年老色衰,提前进入更年期,在魏佳氏晋封为皇贵妃后,皇后位置受到空前的威胁,加以自己的儿子争储无望,一系列的压力终于使她走向崩溃。生前被废,死后也极凄凉,无谥号、由国葬改为家葬,在凄凉中走完了一生。
在典章制度方面,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郭威结合档案,通过对腰牌使用人员的身份与范围,腰牌的形制与规范统一,腰牌的类型及其质地以及腰牌的使用和管理,综合考察了清代紫禁城腰牌的情况,认为清宫使用的腰牌至咸丰时期方臻完善,并最终确立了一套规范的腰牌制度,成为了清宫门禁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故宫博物院的滕德永对清末时期紫禁城门禁废弛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对清政府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制定的门禁制度给予了部分肯定,在考察其与清王朝奴仆制关系的基础上,并将其置于整个清王朝的大历史中进行分析,认为清末紫禁城强化门禁制度努力的失败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已经僵化的八旗守卫模式,是八旗制度没落的结果,同时,也标志着满族统治者所依赖的主仆关系的终结。
同样来自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的梁科则以奉先殿为中心,研究了明清皇室的祭祖情况。通过对奉先殿历史沿革,及清代在奉先殿举行的大享和祭祀活动的考察,探讨了皇室内庙祭祀的意义。该文认为,祖先虽在现实已不存在,但在奉先殿这一场所里,儒家孝道与佛道鬼神信仰相合,皇家上层理性大传统--礼,与普通大众非理性(神秘主义)的小传统--俗,相互依存,彼此交流,通过奉先殿这个平台,对上既巩固了统治阶级政权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的政策需要,对下又安定了社会被统治阶层感性与理性的心理需要和伦理道德需要。帝王自身通过对祖源的认同与回归,抚平不安与焦虑,更能体会到人之生命本质和最高生涯目的就是要一生实践“我”之价值与理想,以达到祖先与自我的生生不息、连绵不绝。
故宫博物院科研处宋玲平主任根据有关档案对清宫所使用的金砖进行了研究,详细考究了金砖的用途和使用范围,金砖的产地,以及金砖的制作工艺,深化了人们对金砖的认知。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耿左车对现存唯一的清帝谒陵行宫--梁各庄行宫进行研究。通过对行宫选址营建、装饰陈设、管理守卫、历史沿革、建筑功能等各方面的整体研究探讨,他认为,梁各庄行宫在建筑规划布局设计上,是清代谒陵行宫的缩影。
在思想与文化方面,故宫博物院宫廷部赵扬在广泛的搜集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借助详实的档案和分析推理,对于《清昇平署志略》在对乾隆朝相关问题研究上的模糊推论,从南府与南府花园的关系,南府景山人员的变化以及南府景山档案房的设立三个方面对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考证,提出自己的分析,在弥补资料不足的同时,以档案来澄补《清昇平署志略》及部分学者对乾隆时期“南府景山”研究的偏差。而同样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曹连明则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八仙戏衣,就八仙及八仙戏曲的起源、流变及故宫所藏八仙戏衣、清宫八仙戏曲的演出情况进行探讨,认为内务府造办处下属的盔头作和江南三织造统一制作了用料精良、制作考究、色泽鲜艳、五彩斑斓的戏衣,这是清宫戏曲演出的重要保障之一。
故宫博物院严勇利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帝后服饰,从帝后服饰严格有序的制作过程及工艺,帝后服饰的种类,以及严格的等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帝后服饰的特点,认为帝后服饰反映出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特点。
承德文物局的李建红则从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入手,探讨乾隆的弓矢之道。认为乾隆通过观看射箭,了解射箭人员的品行与操守,并将弓矢之道用于选任官吏。同时,也认为乾隆皇帝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告诫子孙臣民,在太平盛世,不可因贪图享乐,而忘记祖制家法。
故宫博物院的王子林研究员则对在同一时间内,在清宫大规模装饰通景画宁寿宫花园这一特殊现象进行研究,并揭示了其蕴藏的深刻内涵。该文认为,在宁寿宫花园里,通景画不是孤立的装饰画,它是构成宁寿宫花园之“宁寿”一部分。一方面,乾隆借花园的外在建筑形式表达他的“归隐山林”的隐逸思想;另一方面,又通过用典、供奉罗汉等形式来升华“宁寿”主题。四幅通景画描绘的“儿孙满堂”不仅是对宁寿宫花园追求“宁寿”的最好注解,更重要的是标到了乾隆祈求多子多孙以实现帝祚永续的思想。
同样来自故宫博物院的陆成兰则对乾隆时期汤泉行宫书房的陈设进行研究。认为,汤泉行宫书房的设置和文化典籍的收藏,与清代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康乾二帝对文化典籍的编纂、收藏有密切的关系。诸多书房的产生则是其与清宫文化繁荣的直接结果。同时,清宫内外书房的建置和室内陈设档案的形成,也是乾隆皇帝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种体现。
沈阳故宫李晓丽则通过皇太极盛京宫殿的定名来研究其与汉文化的关系。她认为,皇太极在继承其父努尔哈赤的远大抱负和治国策略的基础上,在学习、借鉴、汲取汉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上更胜一筹,表现出他在图霸中原,收纳天下的雄才大略。他们保留原生民族的优秀传统,取悦友邻民族的崇尚,采纳汉民族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兼收并蓄,最终使一个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不断强盛壮大。盛京宫殿的定名,不只是皇太极对中原传统宫殿定名的简单模仿,而是皇太极诸多崇汉思想的一个表现,也表明了皇太极作为皇权神授,王朝更迭的正统的政治思想。
在生活方面,第一档案馆的李国荣老师则根据清宫档案中乾隆晚年的食谱菜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乾隆享年89岁,86岁还能骑马打猎,除了长期坚持锻炼以外,合理饮食也是重要原因。乾隆的口味,是满汉结合、南北融会,把东北和江南的口味结合起来,兼有满、蒙、汉、回的不同风味。乾隆每天两顿正餐,早膳在上午六七点左右,晚膳在下午一两点左右,早上起床进燕窝汤,晚上进各式点心。每餐荤素搭配,粗精相宜。另外,乾隆晚年每天进人参5克左右,夏天喝绿豆汤,冬天吃火锅,随季节调整饮食,保持与自然的一致。
沈阳故宫的王艳春则探讨清入关前的太监与宫女问题。由于清入关前宫廷史的文献资料稀少,在我国学术界迄今尚无专文论及。作者根据各种档案文献的片段记载,严谨论证。认为史料中的“内府”若为内务府前身,说明清入关前是存在管理宫女与太监的机构,尽管没有其数目的明确记载,但宫女与太监的来源、等级、出路等等,都值得深入探讨。即使因具体制度不详而不能妄下定论,也不能忽略不计。
故宫博物院的关雪玲以清宫药材为对象来考察清代宫廷的医学。宫廷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居所和国家权力中心之所在,在长期的医疗保健活动中,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医药空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医学。作为宫廷医疗活动的物质基础,宫廷药材来源与质量关系重大,受到严格的管理。为此,清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通过诸多机制进行保障。在紧急状态下,还可以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征调。这些制度和机制具有强制性和连续性,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清宫药材供应的充盈和品质的优良。
此次研讨会,还有很多专家的研究论文都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在这里并不能一一道来,但无疑这些研究论文都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必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对诸多问题的研究。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王朝入关后建立的第二组皇家陵墓群,位于北京以西140公里的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它与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分列北京左右,按“昭穆制度”安葬帝王。西陵陵圈周长200华里,内有雍正、嘉庆两朝皇帝、皇后、皇妃,道光皇帝、皇后,光绪皇帝、皇妃10座陵寝以及4座公主坟,共葬有76人。西陵墓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皇家陵寝的建筑规制。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玉牒

宫廷文献名,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

《玉牒》

《玉牒》是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10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生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等。

于敏中

于敏中(1714-1780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朝状元。曾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刑部、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等职,颇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又授文华殿大学士衔,任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于敏中聪颖过人,乾隆御制诗多有由他聆听后笔录定稿。因久参机要,与外官相勾结,收受贿赂甚多。后因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

乾隆皇帝

李寅

李寅(生卒年不详),字白也,号东柯,江苏扬州人。是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活跃于扬州地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他善画花卉,所作桃花、杨柳堪称神品。亦工山水,千丘万壑,层出不穷。他的楼阁画更能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造诣精深,对清初界画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南巡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打算南巡,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反对。皇帝大怒,命将兵部郎中黄巩等六人关入狱中,107名朝臣罚跪午门外五日,并施杖刑,致使八位大臣被杖死。这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寰濠造反。皇帝以亲征之名再次下令南巡。经临清、淮安、扬州,到达南京,南下至次年九月,朱厚照于清浦(今江苏清江市)积水池钓鱼,船翻落水受惊,才匆忙返京。十二月到北京,十六年(1521年)三月死于豹房。

八旗

为努尔哈赤创建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之分,统率官员分都统、参领、佐领几级,是为清军主体和骨干力量。

满族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今称满族)。

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实行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它是从女真人狩猎时实行的“牛录”组织演变而来的。女真狩猎时,每10人中以1人为首,这种以10人为单位的组织称作牛录。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对牛录组织加以改造。改每牛录10人为300人,置一牛录额真(汉译佐领)。各牛录分别以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其后由于“归附日众”,牛录增多,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1618年)创立八旗制度。规定:五牛录为一甲喇,由甲喇额真(汉译为参领)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由固山额真(汉译为都统)统辖,每一固山又另设梅勒额真,为固山额真副手。在原有四旗之外,又添设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称八旗。八旗士兵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则披甲执锐为兵。皇太极时,又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分别编为蒙八旗和汉八旗。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形式,初期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发展及统一战争起了积极作用。

奉先殿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金砖

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产自苏州、松江等地,选料精良,制作工艺复杂,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砖成后由水路运至北京。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行宫

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梁各庄行宫

行宫是专供皇帝、后妃外出巡游时驻跸、休息之所。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西陵的沿途建起了黄新庄行宫、半壁店行宫、秋澜行宫、梁各庄行宫,其中以梁各庄行宫规模最大。皇帝驻跸期间,在行宫正殿内召见臣工,接受朝拜,处理政务。光绪皇帝的梓宫曾在梁各庄行宫暂安四年多。梁各庄行宫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现为“清西陵文物管理委员会”所在地。

南府

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约设于康熙年间,府址在皇城内(今南长街南口以西)南花园。隶属于内务府,设大总管一名,乾隆年官级六品。南府下设若干机构,有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弦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和大差处。乾隆年间民籍艺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学,习惯上统称南府学生。景山只设外学、钱粮处和档案房。嘉庆年间革退部分民籍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将南府和景山合并,进行了大的改组和裁减。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学,十番学并入中和乐,改南府为升平署。

景山

景山本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称,在此则为乾隆所设的与南府并行的演戏机构名称。乾隆南巡时,江南优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员选送名伶入宫。大批苏、扬名伶入宫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习艺,以别于由太监组成的“内学”。景山设有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及其它一些部门,与南府共同承应宫中演戏。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八仙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织造

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通景画

通景画的结构非常巧妙,一般分为四屏一组、六屏一组、八屏一组不等,相互连接为一幅统一的场景,这种构图形式在古代的壁画中很少见。故宫倦勤斋内四壁为170平米的绢本重彩通景画卷所覆盖,系由郎士宁的弟子王幼学等人绘制。全景画在几张大的丝绢上,覆盖于四壁及穹顶,通景画穹顶是串串藤萝,融中西画法为一体,既有西方的透视感,又具中国的写意性,其中心点正位于宝座和戏台的中间,站在这个点仰望周围的藤串,只见满目藤串逐渐向下倾斜,越往下斜度越大,造成了一种奇妙的立体感。

宁寿宫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盛京

今辽宁省沈阳市。盛京是清代龙兴之地,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关外建立的最后一座都城。1625年3月,努尔哈赤率众迁都沈阳。随着后金政权在东北势力的发展,盛京都城城垣及皇宫的建筑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努尔哈赤、皇太极死后葬于此地的福陵和昭陵。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使皇室贵胄子弟永记清朝开国创业之艰难并缅怀先祖,定期至盛京恭谒祖陵。

皇太极

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承父业,进一步开创了清王朝的基业。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尊号“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