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提高大修管理水平
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提高大修管理水平
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提高大修管理水平
时间:2007-03-27
  自2002年开始故宫百年大修工程以来,2007年已进入第二阶段维修的关键时期。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寿康宫慈宁宫等工程已陆续开工,故宫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修缮景象。由于施工人员数量众多,为了加强施工队伍的文物保护意识,根据院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工程管理处于3月27日召开了以“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提高大修管理水平”为主题的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工程管理处的项目管理人员外,还有来自各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各工种技术负责人、工长、班组长以及监理单位的总监代表和各专业监理工程师。
  “文物保护”不仅是指对古建筑文物自身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工艺、传统做法的传承和保护。开工前,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着重保护好不需要维修的文物,如古树、原状陈设、台明、踏步、地面、栏杆、望柱等,避免施工过程中对这些文物造成损害。在施工中,要着重把握好三方面问题:1、施工人员技术过硬,施工管理到位。每位技术工长要给一线工人交待清楚技术要领,监理人员随时监督检查,切实负起责任。2、掌握传统工艺,加强保护意识。故宫里的文物古建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不同于园林古建,也不同于寺庙建筑,因此修缮不同的古建要依据不同的工艺手法,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根据文物古建的不同类型,坚持原状修复原则,保留文物自身蕴藏的历史信息,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这才是真正树立起文物保护意识。3、摈弃短期利益,着眼长远利益。修缮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不能着眼短期利益,应该更加重视长远利益。完成施工后,施工单位更不能放松管理,依然要负责地保护好完成的古建作品,在竣工验收前履行全过程的保护、管理。
  加强文物保护意识,认清大修工程的重要性,坚持文物修缮原则,按照“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原形制”进行修缮,是古建修缮领域必须牢记的思想和原则。同时,故宫的古建筑修缮对全国的古建维修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我们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遵循修缮规律,承担起古建筑保护维修的重任。
  遵循古建筑修缮原则,坚持质量第一,是必须贯穿大修始终的主线。在大修过程中必须强调:一、增强观念,在关键的环节上要慎之又慎;二、组织管理上要保证,古建不是新建,维修总是和古建筑的结构、部件发生联系,完整地、真实地、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信息,处处有体现,管理上关键是程序规范,维修做法不能擅定,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审核;三、传统工艺、传统工具必须严格遵循;四、好的传统管理规律要继承。
  为真正落实孙家正部长在第四次专家咨询委员会上所讲的“没有其他什么遗产科学规律之外的因素可以影响或干预故宫保护工程的正确方式、程序、途径和进度。”在施工中,我们必须有“耐心、细心、责任心”,做到“眼到、腿到、嘴到”,杜绝漏洞。我们要努力做到用“一流的管理,管理一流的文化遗产”,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使“故宫修缮为全国古建保护做出表率”,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前呈现出“康乾盛世”的皇家宫殿风貌。

太和门

太和殿

神武门

寿康宫

太后宫之一。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之寝宫,太妃、太嫔们亦随居于此。

慈宁宫

台明

古建筑的基座称台基,指建筑物的柱子或墙体以下部分,台基包括两部分,地下部分叫“埋深”,地上露明部分叫“台明”。台明通常以砖石砌成,高度一般为柱高的1/5到1/7。

望柱

在陵寝前建望柱作为神道入口的标志始于南朝时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仅作为石像生的起始标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质。其柱身及基座均作六边形,柱身遍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柱座为须弥座形制。

千秋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的生日。

界面

1、亦称界画,中国画以界画直尺划线的技法名称。 2、中国画画科之一。《辍耕录》:“画家有十三科”,将界画楼台列于第十,指以宫室、楼台、亭阁等建筑为题材衬以山水、林泉为背景而用界尺直笔划线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