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皇极殿前上演古典南音乐舞戏《洛神赋》
故宫皇极殿前上演古典南音乐舞戏《洛神赋》
时间:2008-10-22
  2008年10月18日晚,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皇极殿前上演了一场南音乐舞《洛神赋》。这是继2007年上演《韩熙载夜宴图》之后,台湾知名的南音艺术团体“汉唐乐府”再次在皇极殿前隆重献上的一出雅乐大戏。
  此次演出由故宫博物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以及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副院长李文儒、段勇和诸多专家学者等嘉宾到场观赏了演出。演出之后在19、20日,我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汉唐乐府还联合举办了“洛神赋——诗、书、画、乐、舞”学术研讨会,两岸的专家学者们就《洛神赋图》的书画艺术、文学神话、诗歌乐舞、文化美学等主题展开深度讨论,并在21日下午进行了文化与企业高峰座谈。

  

宁寿宫

皇极殿

《洛神赋》

赋名。三国,魏,曹植作。序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文选錄入情类,宋尤袤《李注文选》刻本(清胡克家重刊)引李善注称植求甄逸女不遂,甄女后归曹丕。植黄初中入朝,甄后已为郭后谗死,文帝(丕)以甄之遗物玉镂金带枕示植,植见之感伤泣下,在归途中,息洛水上,思甄后而作感甄赋。后明帝(曹叡)改名为《洛神赋》。但文选袁氏本及茶陵本皆无此注,且甄后三岁丧父,后袁绍纳为中子熙妻,曹操破冀,丕取为妻,与注言不合。故后多不信此说。
又:
“洛神赋”原文本是三国·魏诗人曹植名篇,此指东晋王献之所书楷书《洛神赋》,现存仅见小字《玉版十三行》刻帖。王献之爱书曹植“洛神赋”,写有数本,此本原迹流传至唐代,为柳公权所得,其首尾均遗失,只存中段十三行,故称之为《十三行帖》。至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此帖被勾摹刻入绿玉版,故又有《玉版十三行》之名。此书反映了王献之真书潇洒飘逸的风韵。

韩熙载

韩熙载(902—970年),字叔言,五代时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世家出身。后唐同光间(923—926年)中过进士,在政治纷乱中父亲被杀,926年,他和史虚白等人一同避难江南,投奔吴国。937年,李昇代吴建立南唐,召韩熙载为秘书郎。太子李璟即位,拜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受到重用。他初入朝时,颇有抱负和政治识见。947年时,后晋石敬塘投降契丹,称“儿皇帝”,割让大批中原领土,他即上疏,建议抓住时机,平定中原,但李璟不纳,坐失良机。不久,陈觉、冯延鲁等“五鬼”弄权,造成福州惨败,韩熙载上书切谏,主张制裁他们,却遭到宋齐丘、冯延鲁等奸佞诬造,被贬官。后来,北周政权建立,北方日益强大,有人却侈言北伐,韩熙载审时度势,提出不可轻举妄动,李璟照旧不纳,结果一战失去江北、淮南十四州,对北周称臣。李煜当朝时,南唐又沦为新建的赵宋王朝附庸,败亡已成定局。李后主又终日饮酒填词,高谈佛理,国势日趋衰微。时为兵部侍郎的韩熙载遂悲观失望,不得不“自汙”以自保,他曾向好友德明和尚倾诉内心苦衷:“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柄。”(宋·陆游《南唐书》) 韩熙载晚年失意不得志,遂沉缅于酒色,“多好声色,专为夜宴”(明·朱存理《铁网珊瑚》著录《夜宴图》赵昇跋),“放荡嬉戏,不拘名节”(宋·马令《南唐书》“韩熙载传”),“竭其财,致伎乐殆百数,以自汙”(本卷无名人书《韩熙载行实》)。李后主闻其荒纵,遂命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加以警告,“既而黜为左庶子,分司南都。尽逐群妓,乃上表乞留。后主复留之阙下。不数日,群妓复集,饮逸如故。月俸至,则为众妓分有,既而日不能给。尝弊衣屦作瞽者,持独弦琴,俾舒雅执板,挽之随房求丐,以给日膳。”(本卷无名人书《韩熙载行实》)后迁中书侍郎,依然故我地放纵,宋开宝三年(970年)卒,享年六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