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过端午,夏日‘粽’动员”活动报名啦
“宫中过端午,夏日‘粽’动员”活动报名啦
时间:2009-05-25
  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时节,皇宫的大门正为你敞开,何不趁今年端午往紫禁城里走一遭?穿越时空、饕餮珍馐,将古人借此佳节传予我们后世子孙的顺应天候、遵循自然的生活智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刚直傲骨的人格风范与忧国忘身、畏天爱民的爱国情愫统统“包”进粽子里面,品味一道风味醇正的文化正餐。
  今年端午假期,故宫博物院结合端午节的节日习俗和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特向北京中小学生及家长,推出“宫中过端午,夏日‘粽’动员”主题活动,欢迎大小朋友们走进博物馆,走进故宫,过一个不一样的宫中端午。

活动日历:5月28日上午(端午节、本周四),5月29上午(本周五)各举办一场活动;
活动形式:知识讲授结合手工制作;
报名时间:5月25日至5月27日上午9:00-11:00,下午2:00-4:00;
报名条件:8-14岁中小学生及家长,以家庭为单位报名,每个家庭限一名家长和一名学生;
活动收费:每个家庭50元;
报名方式:通过预约电话报名,报名时须告知参与场次、家长姓名、学生姓名、联系电话,经故宫工作人员确认报名信息后,报名生效。

预约电话: 8511-7243 8511-7253
  8511-1567 8511-1576
  8511-7818
关键词: 饕餮 端午节

饕餮

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说文解字》释其为:“饕,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贪食每较贪财为甚,以食盖财,故从食。餮,为大张其口以人财货纳饮食,故从飧声。”《吕览·先识》中说:“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以为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瓷器等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无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艾节、浴兰节、解粽节、菖蒲节、端五、重午、重五。名称虽异,但各地过节的习惯是基本一致的。每届斯日,家家户户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种种习俗不一而足。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阳兢渡,乃遗俗也。”由是观之,时人因不舍忠臣屈原死去,于是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挽救,此即中国龙舟竞渡之起源。以后,每年此日百姓都通过划龙舟的形式纪念先贤,采取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驱散江中之鱼,从而避免河鱼侵扰屈原之身。此外,荆楚之人最初还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借以祭祀屈原。为防止游鱼吃掉,便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竞渡之习、食粽子的风俗绵延及今,其影响力之巨大可见一斑。挂艾叶和菖蒲同样是端午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将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外,希望起到避邪驱瘟、驱魔镇鬼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