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讲座在北京大学举办
“清宫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讲座在北京大学举办
时间:2007-05-26
  2007年5月26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专家聂崇正先生在北京大学理科楼群一号楼1114为同学们带来了“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07年春季第三场——“清宫意大利画家郎世宁”。
  聂崇正先生自1965年起供职于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绘画的陈列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清代宫廷绘画。在讲座中,聂先生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活跃在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艺术成就。
  郎世宁是一位入值中国清代宫廷长达数十年的意大利画家,其出众的画艺以及为中国宫廷绘画带来的西洋画风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既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又不同于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新颖面貌。多才多艺的郎世宁机智聪明,谦虚谨慎,博得了三位皇帝的喜爱,而他绘制的人物肖像画、花鸟走兽画、历史事件纪实绘画、铜版画、焦点透视画更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生动的图像材料。郎世宁的艺术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二百多年前对于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讲座伴随着精美的幻灯片,将郎世宁的作品一一呈现,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这位清宫意大利画家的艺术魅力。

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走兽

又称小兽,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一般采用单数,太和殿用10个,属于特例。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多为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走兽所处的位置,在垂脊、戗脊的下端,正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交会线的连砖的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因其斜下,若无措施不免有下滑之虞,故在交梁上需用多数铁钉加固,为掩饰铁钉的痕迹,于是在钉帽上加饰了一系列的小兽形象,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后来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屋檐部位不需要加铁钉,而走兽的形象却保留下来,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和建筑装饰构件。

透视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肖像画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焦点透视

绘画创作中将摄取的物象限定在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方法。以这种透视法创作的作品,画面符合生活中直观看到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和造型原则,绘画的形象效果更为逼真。焦点透视法最早在西洋绘画中应用,清代早期传入中国,在当时亦称为“海西透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