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乾隆皇帝为王著所书《千字文》而题写的一首行书七言律诗: “考古虽然多有舛,临池何碍是其长。 一千文抚精神蕴,八百年腾纸墨光。 初仕成都遇淳化,疑摹智永识欧阳。 侍书际会传佳话,訾议宁须论米黄。 甲午新正上澣,御题。” 下钤“会心不远”、“德充符”二印,右上有“见天心”半印。另外还有清代收藏家梁清标“蕉林书屋”、安岐“朝鲜人”、“安岐之印”以及末代皇帝溥仪“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甲午”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时年64岁。 《王著书千字文》,作者王著,字知微,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以善书事宋太宗为侍书,《宋史》记载了他巧于应对以规谏宋太宗勤习书法,为太宗所重的故事。王著曾奉敕编刻《淳化阁帖》,但昧于考订,使帖中讹舛甚多,遭世人诟病,犹以米芾《法帖题跋》、黄伯思《法帖刊误》最为尖锐。 王著的书法作品流传后世者极少,清代内府所编《石渠宝笈续编·卷五十三》著录有《王著书千文真迹》一卷。根据著录可知,该卷前有乾隆书引首,后幅有北宋周越、元代欧阳元、明代项元汴、清代于敏中等人题跋,李敖先生捐赠的乾隆御笔诗就题在该卷的前隔水上。该诗简略记述了王著的生平,从编订《淳化阁帖》多讹误而遭米芾、黄伯思等人诟病,到《千字文》流传八百年的书法成就,以至于任侍书时巧于应对皇帝的故事等,皆一一提到,是一首言简意赅的纪事诗。 《王著书千字文》于1922年12月27日(宣统十四年十一月初十日)被清逊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运出宫(见《赏溥杰书画目》),在1945年伪满洲国垮台时的“小白楼事件”后就下落不明了。按杨仁恺先生《国宝沉浮录》记载,“据当时留长春之于莲客所云,(《王著书千字文》)原件已毁。”值得庆幸的是,至今所知,王著所书本文、乾隆书引首以及部分题跋虽已不知下落,但该卷尚有前隔水的乾隆题诗和后幅的周越跋文幸存于世。八十多年后,这段乾隆御笔题跋能够重新回到故宫,也堪称一件幸事。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