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太和殿保护维修工程新闻发布会
我院召开太和殿保护维修工程新闻发布会
我院召开太和殿保护维修工程新闻发布会
时间:2006-03-29
  3月29日下午,我院召开了太和殿保护维修工程新闻发布会。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古建部主任石志敏、工程管理处处长张克贵、古建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和院办主任冯乃恩出席。
  晋宏逵副院长向新闻媒体通报了这项维修工程的进展情况:国家、上级领导和我院对太和殿保护维修工程极为重视,每一行动都慎之又慎,反复权衡。开工以前,我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有资料显示,历史上太和殿曾多次被毁重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此后的300多年,除了加以例行维护外,基本保持着修建后的原貌。经过初步勘查,太和殿损坏不算太严重,在工程性质上属于“保护现状维修”。目前较明显的是两个山面存在下沉现象,其他问题有待揭顶后进一步检查。
  自1月6日太和殿停止对公众开放后,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目前正在搭建脚手架和保护棚——这也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维修中建造的最大的一个保护棚。此次保护工程的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屋顶的大木结构修缮;二是与意大利合作对内檐彩画、墙体、宝座屏风和室外台基的科技保护。到2007年底传统维修结束,第二项工作还将继续,但不会影响开放。
  有记者提问,此次修缮是否会改变太和殿的古朴风貌,产生“彩画太新”、“琉璃瓦太亮”等问题。晋副院长对此做了详细解答:由梁思诚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这一古建修缮的重要理念,其涵义接近现在《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意指不改变文物本质,维修时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以及原历史环境。但梁先生也补充说明,“修旧如旧”只是一种比喻,适用于古建整体,对于彩画这样固有寿命较短的事物,还有待研究,不能仅为怕它变新而不加保护。
  故宫大修的目标,是要恢复其在封建社会盛期的庄严肃穆、宏伟壮丽——尽管人们更熟悉的紫禁城是溥仪出宫时的那种荒凉破败,但二者同样都是历史的真实面貌。作为一个国力日渐强盛的国家,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参照前者进行修复。

太和殿

山面

中国古建筑术语。指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古建筑,其相对较窄的两面,即其侧面。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屏风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