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接受陈佐导先生捐赠的陶艺作品
故宫博物院接受陈佐导先生捐赠的陶艺作品
故宫博物院接受陈佐导先生捐赠的陶艺作品
时间:2006-04-07
  2006年4月7日,陈佐导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赠陶艺作品仪式在故宫景仁宫内举行。
  陈佐导先生192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后生活于台湾。他潜心研究陶艺近60年,专攻颜色釉,在模仿古代釉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发明了“水火同源釉”、“偎红挹翠釉”、“立体釉”、“无光铜红铜绿釉”、“翡翠釉”、“新釉里红”、“金砂宝石红釉”、“金砂美人醉釉”等,在陶艺界引起强烈震撼并赢得广泛赞誉,其中最受人称道的是再现我国早已失传的“美人醉”釉、新创的铜红铜绿并存窑变釉以及金砂美人醉釉等。陈先生也因此荣获台湾陶艺学会授予的“陶艺贡献奖”。
  陶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变革。中国古代陶瓷颜色釉品种繁多,诸如粉青、梅子青、翠青、天青、回青、霁红、郎窑红、豇豆红、胭脂红矾红、霁蓝、天蓝、洒蓝、甜白、瓜皮绿、孔雀绿、松石绿、湖水绿、秋葵绿、茄皮紫、娇黄、柠檬黄、窑变、炉钧釉等各种单色釉或花釉以及兔毫、油滴、厂官釉等各种结晶釉,可谓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难怪有人曾戏称,好的釉药和好的造型基本都被古人发明光了,后人很难再有所作为。但陈先生认为陶瓷釉的创作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只要有耐心、有毅力,肯于钻研,就一定会不断突破前人已有的成果。他对“美人醉”的再现和“金砂美人醉”的创新即是如此。我国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官窑曾创烧出一种俗称“美人醉”的高温铜红釉(亦称“豇豆红釉”、“桃花片釉”),其烧造难度很大,特别是其中少数作品的局部因二价铜离子未被还原成一价铜离子,而呈现绿色斑点,更属令人称奇的珍宝。清代洪亮吉曾以“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赞美这种釉色之韵致。康熙以后这种釉的烧造技术即已失传。长期以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这种釉的烧造方法,但始终无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陈先生经过刻苦钻研,不但恢复了这一品种,而且能进一步做到运用窑内时间上分秒之差异,控制釉中氧化铜的变化,将铜红、铜绿配合得恰到好处,变化无穷。特别是那种在铜红、铜绿釉上呈现金砂细粒者,更属难上加难。陈先生为其起了个十分文雅的名字,叫“金砂美人醉釉”。陈先生此次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黄河颂瓷瓶”就属于金砂美人醉质地。
  我们向陈先生的这一义举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深信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陶艺家和陶瓷界专家学者的友好交流,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景仁宫

红釉

颜色釉品种之一。其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回青

进口青料的一种,内含铜和钴的金属氧化物。《江西大志·陶书》中记述:“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嘉靖中遇烧御器,奏发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贮藏库时给之。”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青花多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鲜艳明丽,形成此时青花的特有风格。

矾红

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因此,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

花釉

文献上称“花瓷”,主要指唐代北方瓷窑生产的一种瓷器,其中以鲁山花瓷为代表。一般在黑釉、黄釉、黄褐釉或天蓝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或作有规律的排列,或任意挥洒,彩斑或形似树叶,或似云霞,或呈岩浆状分布器身,再经高温焙烧,釉彩熔融流动,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

梅子青

瓷器釉色的名称。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名。梅子青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以铁为主要呈色剂,釉面光泽亦较强。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胭脂红

亦称“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为低温釉彩。包括釉和彩两种:一为浓艳的粉红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见于康熙晚期,雍正时用得较多,施釉较薄,色调鲜艳。另一种指绘画于粉彩器上的桃红色彩,多用于花卉图案上,绘工精致,笔触细腻。

炉钧釉

炉钧釉是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新创的一种仿钧低温釉,此后历朝均有烧造,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此种釉有施于瓷胎上者,也有施于宜兴紫砂胎上者,烧成后釉中紫红、蓝、绿、月白等色熔融一体,斑璨淋漓。清人撰《南窑笔记》曰:“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炉钧釉主要以流淌的蓝釉形成自然的垂流条纹,其间密布红色或青色斑点。雍正朝炉钧釉瓷器上那种红中泛紫、似成熟的高梁穗颜色,被称之为“高梁红”。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豇豆红釉

豇豆红釉是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名贵的高温铜红釉,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故名。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年),原名礼吉,字稚存,号北江,清代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督学贵州、福建。为乾嘉考据学著名学者之一,与孙星衍并称“孙洪”。书法以篆书见长,兼工隶、行书。

黄河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起源于青海省,在山东省北部汇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