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仁阁金柱更换
体仁阁金柱更换
体仁阁金柱更换
时间:2006-05-16
  正在修缮的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广场东侧。
  体仁阁共有40根楠木木柱,其中严重糟朽的有9根,占立柱总数的22.5%,一般腐朽的有7根,占立柱总数的17.5%。当中两根后檐金柱的腐朽面积大于50%,给体仁阁的结构带来了严重的隐患。据此设计的施工方案为:采用局部落架案更换严重糟朽的两根后檐金柱,对其他一般腐朽的结构柱材进行不同程度的墩接处理。
  体仁阁建在高台之上,建筑高度为20.26米,需更换的金柱柱高为13.96米,为了便于施工,此次吊装设备使用的是120t汽车吊。由于有十二根构件与金柱相连接,再加上古建的大木构架安装时是从金柱向前后檐方向安装完成的,所以要在不伤害金柱与梁、枋等构件的榫卯的基础上更换金柱,保证金柱原有的传力体系,必须将体仁阁局部落架,拆卸与金柱相连接的各个构件后才能更换金柱。
  拆卸完毕后,所有拆卸的构件按原有历史上匠师所标记的大木号顺序由吊车吊到料场码放整齐,现场工人随之对其除尘以及检查构件的强度及完整性。秉承“能用的继续用,有伤的构件修补好继续用,糟朽严重的不能用再更换”的原则,尽可能保持文物古建筑的原真性。
  与此同时,施工方在箭亭西侧场地按照调整后的尺寸加工新换木柱。新换的木柱长达16米,木材为长山樟(自然风干)。加工时严格按照文物建筑传统的操作规范来制作、校核,柱子要做得浑圆、直顺,柱子上的中线、升线位置准确,柱根要有撬眼,柱子卯口宽要合适,卯口高要留有恰当的涨眼。待这些准备工作完毕后,开始吊装新做金柱至原有柱础上,经过调整安插后,将金柱固定。
  中国的古建筑有其自身结构的特殊性,木材本身就是一种塑性很强的材料,古建筑师能将木材按照种类和纹理合理分类并加以利用,按照强度、塑性分别用于梁柱构件,利用构件上做出的榫卯相互咬合搭接,组合成完整的建筑,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更换两根金柱需要耗费如此的功夫。修缮一座古代建筑有时比重新建造还要耗时费力,为了保留更多古建筑的历史信息,留给后人更多的研究空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体仁阁

太和殿

楠木

楠木产自我国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为常绿乔木,高十余丈,叶为长椭圆形。传说这种木材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南方人多用作棺木或牌匾。楠木美观,但不如硬木华丽。

金柱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檐柱以里位于室内的柱子称“金柱”。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