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龙吟》初奏紫禁城
《太和龙吟》初奏紫禁城
《太和龙吟》初奏紫禁城
时间:2006-04-30
  由故宫博物院文化服务中心与华韵国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著名作曲家吴华研究整理、编译配器的《太和龙吟》宫廷音乐首批曲目于4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审查演出。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副院长李文儒、谢方开、张之铸、纪天斌以及院内部分专家,多位民乐专家出席。
  此次开发整理的清代宫廷音乐共计9首,包括《中和韶乐·元平之章·皇帝升座》、《铙歌大乐·锦绣乾坤》、《宫廷佛曲·金字经》、《内廷燕乐·桂山秋月》等,均取材于清乾隆敕撰《律吕正义后编》的原始乐谱。由于原谱是5声及工尺谱制,没有明确调高,也没有固定节奏,更没有乐队的编制,因此,改编者只有根据大致的板眼标记,并按照原曲歌词的字数与句法,参照昆曲、古琴以及京剧等古典音乐的旋法律动进行一定的调整,使音乐结构趋于方整及均衡,使音调旋律和节奏律动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演出结束后,李文儒副院长肯定了演出曲目的继承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参加评审的各位专家和领导也各抒己见,认为宫廷音乐的开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广泛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首批曲目开发是比较成功的,不仅具有宫廷音乐风格,而且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对下一步的开发工作,专家认为,应当理论研究和市场开发同步进行,一方面从理论上对宫廷音乐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进行探讨研究,最终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开发出既有历史依据,又符合现代欣赏口味的宫廷音乐曲目,通过市场化运作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板眼

板眼: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中眼”、“小眼”,合称板眼。

古琴

古琴,中国传统丝弦乐器。形体被人格化,上端突出部分为头,最上近边沿处为额,头下内收部位为项,再宽出处为肩,直下内收部位为腰,最下为尾。琴背面、额两角为护轸,名凫掌,项上横开之浅槽为轸池,7个小孔穿轸绒,上端系弦,下边系轸,上音孔称龙池,下者称凤沼,腰部之中左右各开方孔名足池,用以安足,足为雁足,用以缠弦。琴上紫檀嵌件简称岳尾,横列项上高出琴面者为岳山,岳下平面横木为承露,尾部中间略高出琴面者为龙龈,岳龈架弦便于弹拨,龙龈左右者为焦尾,下者为尾托。琴横陈案上,头左尾右,其外侧安13枚取音标志名徽,徽多用蚌壳制作,金玉者为贵。琴张7弦由外向内渐细,第1弦最粗。琴弦本为丝弦,晚近乃用西乐之钢弦。弦穿出轸绒外之结曰“蝇头”。

京剧

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汉调的西皮调与二黄调第二次合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剧目以老生为主,唱、做并重。

工尺谱

工尺谱:中国传统记谱方法之一,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隋唐时已有。清昇平署剧本用工尺谱记谱,上、尺、工、凡、六、五、乙标写七声。高八度则各音加人字旁。低八度各音情况分两种:上、尺、工、凡均最末一笔画加小撇,六、五、乙分别改用合、四、一代替原字。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