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人书出师颂》回到故宫
《隋人书出师颂》回到故宫
《隋人书出师颂》回到故宫
时间:2003-08-18
  2003年8月18日,我院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故宫漱芳斋举行了《隋人书出师颂》的交接仪式。这件流传千余载、两度为皇室收藏的国宝在离开故宫80年后,最终回归故里。
  《隋人书出师颂》作章草书。“章草”是在隶书的草写体——“隶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它在中国书法书体的演变过程中,是衔接早期的篆、隶书体和在后世占主导地位的楷、行、今草书体的一个重要环节。章草出现于西汉,至东汉中后期趋于纯熟,成为最早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一种书法表现形态。从三国、魏晋以至隋代,各时期多有承其余绪者,并相继产生了汉张芝、西晋索靖等一些著名的章草书法家。然至唐人,则“绝罕为之”,历经数百年至元代方得复兴,但风格已大异于古人。早期章草墨迹存世者稀若星凤,《隋人书出师颂》即是其中珍品。该作品历代流传有绪:唐代经太平公主、邵王李约王涯先后鉴藏;南宋绍兴年间入藏内府,经米友仁鉴题;明代归属著名文人王世懋;清初由著名收藏家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11月9日,清逊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之携出宫外,1945年后散落民间。
  此次,我院斥巨资收购该作,弥补了故宫藏品中隋代法书的不足,使故宫两晋隋唐之早期法书名迹蔚成系列。为回报社会,我院定于8月24日至29日在故宫绘画馆(保和殿西庑)举办“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此展览汇集了我国早期书法中一些最重要的稀世珍品,包括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清乾隆内府“三希”中的两件——东晋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隋人书出师颂》以及王羲之兰亭序帖》的最佳摹本——唐代冯承素本,同时配以历代刻帖拓本中之上佳者,使观众在观赏这些名迹墨宝的同时,全面了解由汉至隋早期章草书体的演变、形态。
  此外,我院还定于8月22日、29日,在故宫报告厅分别举办“‘铭心绝品展’学术报告会”,由我院和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的知名学者、鉴定专家分别就《出师颂》的流传、价值、收购工作以及章草书的演变、隋代书法概貌等问题做学术讲座,以期使社会各界深入认识《隋人书出师颂》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影响。

漱芳斋

章草

唐张怀瓘曰“章草即隶书之捷”,也即隶书减省便捷的写法,是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其特点,宋黄伯思曰:“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清段玉裁曰:“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章草”一名的由来,解释不一,如:史游作《急就章》有此体,故名;因汉章帝所创,故名;汉章帝喜爱杜度草书,诏使其用于章奏,因而得名;因此体损减隶体,存字梗概,结构彰明,故名,等等。历代章草大家有杜度、史游、崔瑗、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等。

今草

草书始于东汉,是一种改变隶体草书而成的字体。初创时个个字独立,不作连绵之状,后人称之为“古草”(亦有称章草者)。汉末西晋间,渐脱隶体用之简牍,称为“草藁书”。至东晋,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进一步改造,形成一、二字连接以至结构也不同于古草的今草,流行至今。

索靖

索靖(239-303年),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芝姐之孙,官尚书郎,封安乐亭侯,卒谥“庄“。精章草,承张芝衣钵,其书风险峻坚劲,在保留规范的章草体同时更增遒劲和飘忽之势。前人评其书“遒竦”、“银钩虿尾”、“飘风息举,鸷鸟乍飞”。与卫瓘并称当世,时人称“瓘得伯英之筋,靖得伯英之肉”。

至元

元朝年号。共有两个:一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年号(1335--1340年),属丙子年的为元惠宗年号,故至元二年应为1336年。

李约

李约(生卒年不详),据《旧唐书》卷一五○记载,本名溆,唐顺宗第八子。初授国子祭酒,封高平郡王,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或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进封邵王。官至兵部员外郎。善画梅,精楷、隶。“约”和“邵约之印”当为他的鉴藏印。

王涯

王涯,唐德宗至文宗年间(780-840年)人,字广津,祖籍太原。擢进士,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博学,善属文,有雅思,喜藏书画名迹,《新唐书》卷一九二《王涯传》载:“前世名书画,尝以厚贷钩致,或私以官,凿垣纳之,重复秘固,若不可窥者。”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安岐

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先世为朝鲜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间津门大盐商,家资甚富。安岐酷嗜古今书画名迹,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中贮历代名家翰墨,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主要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安岐之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等。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米友仁

米友仁(1074—1153年,一作1086—1165年),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字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世号“小米”。力学嗜古,善书画,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书法学其父,颇似。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有变化,别具面目。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自称“墨戏”,世称“米氏云山“,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王世懋

王世懋(1536—1588年),字敬美,号麟州,江苏太仓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之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精通古文辞,名虽不如其兄,但王世贞以为胜己。富藏书,有“鹤适轩”,“万卷楼”,经史图籍充纫其中,其中多宋版书。著述颇丰,有《王仪部集》《二酋委谭摘录》《名山游记》《奉常集词》《窥天外乘》《艺圃撷余》等。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希堂法帖》

清乾隆皇帝将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珍贵书迹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颜曰“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名迹刻石,共三十二卷,称“三希堂法帖”,该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清内府所刻丛帖中的翘楚。刻石现藏北海阅古楼。

保和殿

陆机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今苏州)人。三国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吴亡后,与弟陆云入洛阳,参与司马氏政权。受成都王司马颖重用,为平原内史、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司马乂 ,兵败,为司马颖所杀。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以《文赋》最知名。善章草,为文名所掩。

王珣

王珣(350—401年),《晋书》本传载:“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王导之孙,王洽之长子也。王珣早年追随桓温,为其重用,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后累官辅国将军、吴国内使,尚书仆射。隆安初(397年)(晋安帝司马德宗)迁尚书令,赠车骑将军,开府,谥献穆。”王珣富于才学,雅好典籍,以词翰著称,深受晋孝武帝司马曜重用。长于书法,《宣和书谱》载:“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宣和内府藏王珣书二件,《伯远帖》为其中之一。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冯承素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其它事迹不详。

“三希”

典出宋·周敦颐《通书·志学》:“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指修养上的阶段渐进,不断向上,提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