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宫花园复建竣工
建福宫花园复建竣工
建福宫花园复建竣工
时间:2006-05-16
  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助、经国务院批准、历时5年复建的建福宫花园已圆满竣工,并正式移交回故宫博物院。
  2006年5月16日下午,“建福宫花园竣工移交典礼”在花园内静怡轩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创办人陈启宗,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和复建工程项目经理丘筱铭出席,古建专家学者、各界友人及我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
  会上,陈启宗先生表达了他对竣工之时的感慨之情,他感谢为这项工程付出和提供了帮助的人们;表示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多年非常愉快;呼吁更多的成功人士为公益事业无偿捐助,回馈社会。郑欣淼院长对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资金、技术、理念方面提供的帮助以及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倾注的极大热情与敬业精神表示感谢!与院外捐赠机构首次合作的尝试和探索,为我院正在进行的大修工程以及对外合作积累了经验,建福宫花园的复建工程对古建修缮工艺和技术的传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工程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其室内设计简单素雅又富现代感,今后将作为接待贵宾、举办学术交流及小型内部展览等活动的场所。随后,到场嘉宾共同为花园内主体建筑延春阁揭匾。
  目前,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合作已进入下一阶段,合力对建福宫花园以南、同样毁于火灾的中正殿群落进行复建,预计2009年完工。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静怡轩

静怡轩,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三卷勾连搭式屋顶,周围廊,前檐出抱厦三间,左右有游廊与前矮垣相接,自成体系。西侧游廊在这里既作为静怡轩院的西院墙,又辟垂花门与花园相连,使静怡轩作为建福宫的寝宫,既不能离开轴线,又与花园相连。这种宫苑相间的布局手法,在此运用的十分得当。 静怡轩在东一路建筑中属体量较大的一座,由于它采用三卷勾连搭式的屋顶,而不是像庑殿顶、歇山顶有高高的正脊,因此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并没有建筑高突的感觉。相反三卷勾连搭式的屋顶,曲线优美坡度平缓,作为园中之寝,其建筑形式又与园林建筑相和谐,也是宫殿区有别园林区的一种过度形式。 静怡轩被视为建福宫的寝宫,是乾隆皇帝为守制所居而建。然“当年结构意,孤矣不堪思”,乾隆为皇太后守制时未能在此居住,不能遂初葺之意而发忧伤之感。在伤感之中,又感慨“城市人烟遮倍常,只有静怡犹凉爽”,曾有两年的时间在这里避暑,亦不曾作诗,以体验“意静身则怡”的意境。

陈启宗

陈启宗先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他是香港恒隆集团主席,亦为晨兴集团的创办人之一。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陈启宗先生还担任国务院属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香港)会长、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他亦是亚洲协会(美国纽约)副主席及其香港分会主席,并担任美国华府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外交协会(美国纽约)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此外,他曾出任亚洲企业领袖协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瑞士)董事局成员及1998年达沃斯年会联席主席等职。

延春阁

延春阁,平面呈方形,面各五间,周围廊,二层出平座,四面各三间。《国朝宫史》记载有:阁内南面匾曰、联曰;东室门上匾、西室门上匾、东次室联、东西室内匾、右室联、西面匾、左室匾、右室匾;二层楼上匾、最上楼匾等语。从记载来看,延春阁虽然外观二层,内实为三层,为明二暗三有夹层的楼阁式做法,其中底层间隔较多,宁寿宫花园的符望阁仿延春阁所建,因其底层分布复杂多变,真真假假变幻其中,身临其境难辨东西南北,因有迷楼之称。由此延春阁布局之复杂可想而知。

中正殿

①清宫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今仅存遗址。 ②清宫中正殿佛堂区的统称。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 ③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隆德殿、中正殿。明、清两代的中正殿应有某种联系,有待进一步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