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文物入藏
1950年的文物入藏
1950年的文物入藏
时间:1950-12-31
  接收军委移送紫檀屏风、木椅各1件。
  接收海关总署扣留的古铜器、玉印等28件。
  接收白云观移交的道藏残卷2,596册。
  接收公安局移交的没收外国人出境文物226件(其中美国侨民63件,德、法、英等国侨民163件)。
  接收天津溥修住宅所存溥仪文物222件。
  接收历史博物馆移交的殿本书版107,790块。
  接收文物局拨交古铜鼓1件。
  接收文物局移交的收购文物陶瓷、画幅15件、通景屏1件。
  接收北京图书馆移交的样子雷烫小样模型43具。
  接收北京图书馆移交的铜器18件。
  接收北京物资管理处所存溥仪文物 487件。
  接受朱桂莘先生捐献其所藏明歧阳王李文忠文物246件。
  接受赵杏卿先生捐献其所藏文物74件。
  接受冯秉伦先生捐献冯克庄先生所藏陨石、瓷器等文物39件。
  接受黄大辰先生捐献石刻6件。
  接受霍明志先生捐献琉璃瓦1件。
  接受王世襄、史树青捐献宣德残瓷盘1件。
  接受马衡先生捐献唐石造像1躯。
  接受人民纠察队捐献陶瓷2件。
  接受靳咨宣、冯世杰、马衡院长捐献陶瓷碎片65件。
  接受青岛市孙惠之先生捐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古铜勾鑺1件。
  接受张子厚先生捐献汉永和五年石羊1对。
  接受文物局拨交的由天津熊述达先生捐献给人民政府的春秋时越国能原钟 1件。
  接受金捷亭先生捐献本家族古坟出土的明、清瓷器4件,其中明嘉靖青花双龙寿字大盖罐2件、明万历青花双龙寿字大盖罐1件、清无款青花垂云牡丹大盖罐1件。
  接受史家胡同人民纠察队捐献宋、辽时代瓷器2件(其中青白釉长颈瓶1件、绿釉提包式壶1件)。
  接收公安局拨交的没收美国侨民柯乐伯出境文物63件。
  接收公安局拨交的没收外国侨民出境文物324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刘肃曾先生捐献的周代虢季子白盘1件。
  接收浙江省绍兴县漓渚出土文物267件,其中铜器28件、瓦器4件、石器4件、砖文3件、砖82件、陶瓷146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其所购赵季卿先生所藏古陶瓷等文物77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北京图书馆铜器18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收购文物18件,其中彩陶4件、瓦壶1件、战国时寿州陶器1件、宋代黑花大坛2件、安阳出土陶器4件、明代马琬《雪岗渡关图》轴1件、明代张路《风雨归农图》轴1件、清代袁耀蓬莱仙境图》轴4幅。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李一氓先生捐献的元代陆行直《碧梧苍石图》1件。
  接收文管局拨交的溥仪存放在恒茂木厂的木槨1口。
  接收北京图书馆拨交金石股所藏石刻3件(其中法仪等八十人造像1件、孙业造像1件、道外造像1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善果寺庙内所藏明代木雕佛像3尊、辽代石经幢1座。
  接收外交部拨交的清代热河行宫用紫檀镶桂木心宝座1件。
  收购天禄琳琅书内旧钞本《易小传》及康熙小金榜各1件。
  收购宋版《三苏文粹》1部。
  收购《古文苑》1部。
  收购各式掐丝珐琅盘19件。
  收购北朝造像碑1件。
  收购《点石斋画报》450本、《飞影阁画报》89本。
  收购朝鲜云鹤小颈瓶1件、青花扁壶1件。
  收购单皮鼓1个、竹扎板1个、竹板1个、大鼓梨木板1个、小马尾绳刷1个。

屏风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马衡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盖罐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青白釉

其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闪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称青白釉。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主要以赭、红、黑、白等色绘饰的手制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成就卓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路

张路(活跃于明弘治年间),字天驰,号平山,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年轻时“以庠生游太学”,然性格放纵,喜交友游乐,虽以画名天下,却终生无所经营。画风笔法受戴进、吴伟影响颇多,用笔矫健,行笔迅捷,遒劲可观。

袁耀

袁耀(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8世纪中期),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子。生平资料很少,《画人补遗》一书中称其“山水楼阁尚能守家法”。工于山水楼阁界画,继承了唐宋及明代仇英青绿山水的画法。笔墨严整工细,设色艳丽浓郁,与父袁江同为清代界画代表人物。

蓬莱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

陆行直

陆行直(生卒年不详),宋末元初代人,字季衡,江苏吴江人。善书,诗画清劲,为人所称。

行宫

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大鼓

大鼓又称太鼓,既是佛教法器之一,也是诵经、梵呗时所用的乐器之一。大鼓起源于印度,据《目得迦经》卷八载,释迦牟尼曾于逝多林为六大城比丘说法,击大鼓以集众,这与我国古代舞乐、军事等方面鼓的用途有相似之处。佛教袭用后,以此比喻佛陀宣说大法之声犹如鼓声,能够警醒世人,使之远离生死长夜。根据大鼓的用途,可分为法鼓、茶鼓、斋鼓、更鼓等数种,其大小、外形有所不同,击鼓的次数也有规定。